女生更羞澀?學生中的“社交恐懼癥”
新華網成都7月16日專電(記者劉海)成都某中學高二的學生芳婷婷(化名)在學校除了上課聽講,課余時間幾乎就是趴在課桌上睡覺,既不愿出去活動,也不愿與同學交流。據了解,即使在家里,芳婷婷也與父
母交流極少。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教授張偉稱,這種種跡象都表明芳婷婷極有可能患上了“社交恐懼癥”。張偉提醒家長和大中學生,“社交恐懼癥”已經在大中學生人群中出現,應當引起重視,注意防范。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向社會正式公布了該中心前階段對大中學生“社交焦慮障礙(又稱“社交恐懼癥”)患病率及危險因素”的調查結果。調查顯示,成都8.15%的學生患有較嚴重的社交恐懼癥,其中女生多于男生,處于高考、中考年階段的學生發病率最高。據介紹,此次調查覆蓋成都市734所學校,94萬多名12歲—25歲的大中學生,這也是我國首次進行的社交恐懼癥流行病學調查。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教授張偉說,“社交恐懼癥”典型的臨床表現就是患者害怕與人接觸,在公共環境下,總是采取回避行為,不愿與人交談。這種病癥不僅影響患者的基本社會交往功能,嚴重的還會導致精神疾病,極少部分患者如果恐懼一直持續還會出現休克癥狀。
張偉分析說,導致“社交恐懼癥”的原因有很多,遺傳因素、社會環境、成長經歷等可能誘發疾病,但主要的還是患者對自我的認同感不強,現在中心對“社交恐懼癥”的基本治療原則是恢復患者的自信,讓患者重新擁有對自己的認同感。據介紹,中心對患者的基本治療方法就是讓患者每天在家里對著鏡子說出自己的優點、和陌生人進行四目對視等。
張偉提醒,大中學生平時學業繁重,要注意休息,多到戶外活動,多與同學朋友交流。家長平時要注意留心孩子的舉止和言語,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以防止“社交恐懼癥”的出現。(完)
特約編輯:STREAM
下一篇:青春期性心理發展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