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南京7月15日電:今年以來,南京市委、市政府樹立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致力于低收入群體的增收,進一步加大就業優先、鼓勵創業、城鄉一體和財政調節的力度,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富民速度,階段性成效初現。今年上半年,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839元,同比增長13.7%;農民人均收入達3171元
,同比增長15.5%,增幅首次超過了城市居民。此外,居民的營業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不斷增加,而工資性收入開始成為該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就業優先發展,社會保障是重點,致力于低收入群體的增收,是該市富民工作的重要戰略。從去年起,該市實施了“十百千萬”工程,即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0萬個、創辦100個充分就業社區、1000個非正規就業組織、幫扶萬名就業特困人員實現就業。全面落實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四項補貼”和小額貸款、稅費減免等各項再就業扶持優惠政策。上半年,全市新增就業崗位6.43萬個,完成年度目標任務64.3%。全市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在去年底分別都突破了100萬人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3項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長,全市共征繳養老保險金22.8億元,同比增長28.9%,在補發了40多萬離退休人員調資養老金的基礎上,當期仍有結余。居民的養老金、退休金、社會救濟金、失業保險金以及贍養、捐贈等轉移性收入增長明顯。今年,南京的“低保”再次調高了標準。
通過降低門檻、減免稅費等激勵措施,創業致富的氛圍日濃。全市居民家庭成員從事個體經營所獲得的經營性收入,去年人均達282元,同比增長了近九成,這與該市個私經濟從業人員和企業數量迅速增長相對應。到今年6月,南京市民營企業的總量已達6.2萬戶,居江蘇第二位。此外,居民從事金融、股票投資收益、出租房屋收入及知識產權收益等財產性收入也有較快增長。
至6月底,非農產業的比重占到南京郊縣經濟的近九成。工資性收入,去年占全市農民純收入比重的50.7%,首次成為該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從今年起,南京在全市范圍內,實施了由政府代繳農業稅,僅此一項,全市畝均減負54.52元,戶均減負219元,人均減負66元。通過加快培育城鄉一體化的勞務市場體系,目前,南京市已轉移農村勞動力78萬人,占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5%以上。今年,南京市安排各項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村社會事業、社會保障支出近8.5億元。目前,全市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覆蓋率和應參保率分別達到了97.3%和85.9%。
(顧兆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