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國青年報》以《國務院調查組離開之后》為題,報道了阜陽市劣質奶粉事件善后中的種種亂象。這種種亂象中,最讓人感到憤慨的莫過于阜陽市信誓旦旦地向國務院調查組承諾的免費治療,竟然僅僅只維持了幾天,等國務院調查組一走,阜陽市向劣質奶粉受害嬰兒提供的免費治療也隨之嘎然而止!
如果
說此前曾經被新聞媒體廣為報道的阜陽市太和縣城東工商所正副所長被假撤職、兩名管理員被假開除的“欺騙國務院”的事件還是一起偶然事件的話,那么《中國青年報》此次披露的阜陽劣質奶粉事件善后中的種種亂象,則說明這種欺騙其實有著某種必然性。
近一個時期以來,從重慶開縣天然氣井噴事故到阜陽劣質奶粉事件、再到江蘇鐵本事件,國務院調查組已經成為新聞媒體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名詞,哪里出現重大安全事件,國務院調查組就出現在哪里;國務院調查組就出現在哪里,哪里的問題就迎刃而解。在老百姓的眼中,國務院調查組已經成為當代“欽差大臣”、“八府巡案”!
我想,阜陽市之所以一再發生欺騙國務院的事件,根本原因在于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中的水平監督和問責機制不健全。因為國務院調查組這種自上而下的垂直監督和問責方式是建立在地方政府的水平監督和問責機制的基礎之上的。因為就行政管理的規律而言,各級政府都應該有自己的管理權限;而且,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土廣袤、人口眾多的國度里,即使是對于重大事故,國務院也很難做到“事必躬親”。事實上,近年來國務院工作組已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國務院調查組從最初由部委辦公室派、部委派,發展到現在由國務院直接派,級別越來越高、力度越來越大,便是最好的證明。
阜陽市之所以敢于一再欺騙國務院,還因為阜陽方面清楚地知道國務院調查組是來“滅火”的,只要“火”一滅,調查組就會回到北京,不可能常駐阜陽。國務院調查組這種“滅火”的性質,決定了阜陽方面應對調查組的方式也只能是“滅火”式的,即只要暫時讓國務院調查組“滿意”了,就會“渡過難關”、萬事大吉!媒體此前報道的太和縣城東工商所假撤職事件中,太和縣有關方面直言此舉
“是為了應付上級”,可以說是對此最好的注腳。但讓阜陽、太和方面感到“意外”的是,國務院調查組雖然走了,但眾多充滿社會良知的新聞媒體卻不聲不響地來了,從而使其欺騙國務院的丑行現形!
為維護國務院調查組的權威,筆者建議國務院調查組認真解剖一下阜陽這只膽敢欺騙國務院的“麻雀”,殺它一個回馬槍,對阜陽劣質奶粉的善后也來一次調查,查查誰是欺騙國務院的“元兇”。因為從《中國青年報》的相關報道可以看出,醫院停止對“大頭嬰兒”進行免費治療只是表面現象,深層的原因在于阜陽市政府承諾的免費治療經費沒有及時撥付到位。(瞿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