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天上午,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地質博物館在經歷了歷時三年的“大手術”后重新開館。豐富的展品、新穎的展廳設計以及聲光電等現代技術的應用,徹底改變了以往地質博物館“專業人員看了不解渴,非專業人員看不懂”的尷尬境地。用程利偉館長的話說:“除了大樓的框架結構、地理位置不變,其他從建筑結構、設備更
新、陳列內容、辦館理念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大手術。比重建一座新館還要復雜。”
作為亞洲最大的地學類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館藏十分豐富,目前各類館藏地質標本已達20萬件,其中有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巨型山東龍;以收藏量大、珍品多聞名于世的原始鳥類系列化石;世界上最大水晶單晶晶體(3.5噸)——“水晶王”;國內最大的辰砂單晶晶體——“辰砂王”;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古人類化石——云南元謀人牙齒化石;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發掘的石器、石珠、骨針、骨飾等,都是國寶級的珍品。
陳列創新展廳建在“巖體”上 走出深閨館藏珍品首次展出
為了調動起觀眾的參與熱情,博物館在此次升級中引入了海底擴張模型、地形圖制作、大陸漂移數字化模型、礦物鑒別、寶玉石評價等一系列寓教于樂的動手項目,并且取消人工固定講解,充分利用聲光電和多媒體等形式,給觀眾提供最直觀地理解地質科學的途徑,各種高科技手段的運用,形象地展現了三大類巖石轉換、礦物結晶、化石形成、從生命到人類的演化等科學過程。
在陳列設計方面大膽創新,例如,礦物巖石廳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在巖體上的展廳”。展廳包裹著一個仿真的巨大巖體,同四周極富現代感的玻璃鋼架展柜構成巨大反差,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刺激;而走進國土資源廳,你的腳下將是長江、黃河從發源地到入海口的大型數字地圖,使最難出新的展覽呈現出亮點。不久前來華訪問的英國博物館代表團在參觀中國地質博物館改造工程后,感嘆:“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
據介紹,此次中國地質博物館重新開館,有三分之一新增標本是第一次面世,許多原來只做收藏的珍貴館藏將走出深閨,首次展現在觀眾面前,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舉世無雙的絕妙珍品,如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巨型山東龍、“北京人”頭蓋骨的第一代復制模型、“北京人”用火證據、鳥化石、重達2噸的螢石和方解石晶簇以及大型純天然的礦物晶洞等罕見標本。
除了五個陳列展廳,升級后的中國地質博物館新增設兩個臨時展廳,將根據社會需求和熱點話題不定期推出專題性展覽,一改過去博物館陳列內容十幾年不更換的“教科書式”的陳舊面目,拉近了展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臨時展廳首次展出的主題為《關懷與鼓舞》,第一次集中展示博物館收藏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贈送的珍品,反映黨中央、國務院對地質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巨大關懷。其中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贈送給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標本等文物,陳賡、王震將軍贈送的翡翠標本、魚化石,溫家寶贈送給博物館的水晶等,兼具文物價值和科普價值,十分珍貴。
重新定位觀眾群非專業人員是主體
改造后的中國地質博物館本次改造將觀眾群定位為以非專業人員為主體,青少年為重點,兼顧專業人員的需要,圍繞這一定位,每個展廳從形式到內容發生了徹底的變化,能演示的演示,能體驗的讓觀眾親身體驗,生硬的標本活了起來。
陳列面積恢復到4500平方米,展廳從過去的四個重新劃分為地球廳、礦物巖石廳、寶石廳、史前生物廳和國土資源廳等五個固定陳列廳,過去重復陳列的內容被分解細化,如礦物巖石廳,過去陳列著鋪天蓋地的巖石標本,觀眾難以留下深刻印象,現在,千姿百態的礦物晶體成為這個展廳的陳列重點,肉眼難以區分的巖石通過顯微鏡和多媒體,讓觀眾欣賞其內部色彩繽紛的微觀世界;史前生物廳過去由于按照教科書的綱目屬種設計陳列,內容繁雜,觀眾很難讀懂。此次,博物館一改舊有的系統陳列方式,設生命產生、生命爆發、生物大滅絕、生物登陸、人類產生等單元,專題陳列生命演化史中的關鍵事件;而觀眾在寶石展廳可以通過多媒體了解中西方寶玉石文化的區別,通過鋯石磨制的幾可亂真的世界名鉆系列和當前世界最新切工,讓觀眾了解當前最流行的首飾款式,臨時設立的展臺,展覽內容隨時更新,觀眾既可以目睹難得一見的館藏珍品,也可欣賞國內外著名珠寶商的鎮店之寶。
最初只是一間標本陳列室發展成為地區標志性建筑
中國地質博物館始建于1916年,最初只是農商部地質研究所的標本陳列室,之后歷經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南京)等階段,前期以北平的豐盛胡同3號為基地,后期以南京珠江路700號(原942號)為館址。解放前,地質陳列館(室)的規模較小,僅作為地質從業人員學習、研究之用,不對公眾開放,而且幾經戰亂損毀,館藏損失較大。但是,其中一些重要標本,如與周口店北京猿人相關的脊椎動物化石、人類用火遺跡等重要珍藏還一直保留下來,至今無損。
1953年1月,當時的地質部長李四光正式任命高振西為全國地質陳列館長,并決定將陳列館領導機構由南京遷回北京,把南京地質陳列館改為全國地質陳列館的南京分館。但設在北京豐盛胡同3號的地質礦產陳列館因故一直未對社會開放,1958年地質博物館新樓落成,成為西四地區的標志性建筑,1959年10月,新館對社會開放,陳列面積4500平方米,分基礎地質、地層古生物、礦床和勘探技術、區域地質四個部分,陳列展品2萬余件,參觀路線長約1500米。1986年,地質部地質博物館正式更名為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位于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每天9時30分到16時對社會開放,門票成人30元,學生15元,團體10元,對老年人和殘疾人免費。
(洪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