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大常委會是否應擁有自己的辦公大樓的討論,始于六屆人大
6月29日,《瞭望東方周刊》就全國人大建議會大廈一事,致電全國人大常委會一位官員。該官員回答,打造新辦公地點的工作暫時停止。
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此前,全國人大曾經計劃修建一座新辦公樓,以解決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人員
辦公問題,并成立了包括建設部一名副部長以及北京市一名副市長在內的項目領導小組。
全國人大常委會多位工作人員向《瞭望東方周刊》證實了此事。
這項工程由中央政府投資,工程預算約13億元,選址在北京西交民巷50號,即現在全國記協所在地,現在人大一辦公樓對面,將兩層歐式建筑的小樓及附屬建筑搬遷后建新樓。
人大常委會一位官員私下開玩笑說,如果建成,這將是中國的議會大廈,當然,這只是為了緩解目前辦公條件緊張局面的普通辦公樓。
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暫停的一個原因是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6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一位工作人員向《瞭望東方周刊》說:估計不建了。
人大50年無安身之所
《瞭望東方周刊》隨機向人們問起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辦公地點,得到的答案一般是不知道,人大常委會還有辦公地點?很少有人能說出在人民大會堂南端。
網上關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辦公地點一般介紹為人民大會堂。其實,除此之外,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在大會堂南邊的西交民巷、大會堂賓館、西黃城根北街、南二的商務會館有四五處辦公地點。
從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至今的5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沒有自己專用的辦公場所,更不用說一般意義上的議會大廈。
西交民巷23號院,曾經在此工作過的一位老同志說起上個世紀90年代初里面的辦公條件,用寒酸二字來形容。
人大的局級干部非常多,但只有正局長和部分副局長才有自己五六平米獨立的辦公室,20多平方米的大辦公室要擠下三四個一般工作人員。
一度,這位老同志還在人民大會堂現在香港廳,中間稍微隔開點,一人打電話別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全國人大常委會沒有足夠的辦公場所,這在很多人想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1959年,天安門上聳立起一座壯觀巍峨的人民大會堂,作為新中國成立初的10大工程之一,它的建筑面積為17.18萬平方米,比故宮的15萬平方米還要大。
當然,除了每年的兩會,人民大會堂也是國家領導人舉行政治、外交活動的綜合性場所。常委會委員長等領導人,秘書局、機關黨委、外事局等機構在大會堂南端辦公。
12根高大的柱子,中間一根上掛著橙色底白字的牌子,上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這牌子不是有人大那一天就掛上去的。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萬里擔任第七屆委員長時提出關于全國人大制度化建設的一系列改進措施,其中一項就是要掛牌,并很快得到了實現。
相對人民大會堂的莊嚴,南邊緊挨著的西交民巷則顯得安靜、生活化。巷口有歐式建筑的中國銀行前門支行,還有很多百姓開的雜貨鋪、小飯館、民房。
走進巷子約100米,就是被稱為23號院的人大辦公樓。建筑樣式仿照人民大會堂:有6根高大的柱子,但沒有掛牌。各個研究室、司、局以及中國人大雜志社等機構在此辦公。
這里原來是鐵道部一所設計院的舊樓,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人大付出一定資金后接手繼續使用。幾年后,人大覺得樓太過破舊,于是投資3000多萬,高速度地蓋出一座6層的新辦公樓,至今還經歷過幾次裝修,最近一次是2002年。
蓋樓期間,各研究室、委員會、司、局只好搬出,曾在西四北大街的二炮招待所租用房間,很多部門還經歷了2次搬家,像是打游擊。部分委員會搬到西黃城根北街2號的賓館辦公,隨后就留在了那里。
新蓋好后,部分單位搬了回來,有200名工作人員的法工委搬進23號院東側的大會堂賓館,23號院房子的壓力才有所緩解。
但現在,并不是每一位常委都在人大擁有自己的辦公室,一方面他們的主要工作還在原單位,沒有必要辟辦公室;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房子不夠。
常委會辦公廳一位局級干部介紹;各方面都變化發展了,都在提高,不僅是辦公室夠不夠用的問題。辦公條件當然很緊張,否則也不會考慮蓋新樓了。
議會制度研究專家,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副研究員、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的蔣勁松說:如果有了辦公室,你就可以規定常委每個月必須有幾天在全國人大上班,這是人大制度化建設、專業化建設以及委員專職化的一個非常需要的布驟。
有專家評價:人大需要獨立專用的辦公場所,因為這是一國最高權利的象征,是人大發揮作用的需要,而這已成為世界范圍內議會制度的慣例。
英國的議會威斯敏斯特宮原來是王宮,16世紀中葉以后,隨著議會制度的確立成為議會大廈。美國的國會大廈坐落在首都華盛頓的詹金斯小山上,雄偉莊嚴。獨立戰爭勝利10年后的1791年,國會大樓破土動工,總統華盛頓親自安放奠基石。
人大該不該建議會大廈
關于人大常委會是否應該擁有自己的辦公樓的討論,始于六屆人大,當時人民大會堂還歸中辦管。四人幫被粉碎后,為了進一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彭真上任委員長后力主建議會大廈。
在黨組會議上曾經有過一番熱烈的討論,當時定下的名稱是人民大廈。支持的聲音很多,反對的也不少:有人大代表提出,已經有人民大會堂了,就該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而把這個工程稱之為樓堂管所的形象工程。
此外,還有一些安全方面,與周圍建筑風格是否相協調的擔憂。盡管反對的意見很大,但還是決定建造人民大廈,選址在現國家大劇院所在地。工程項目委員會成立,建筑模型也設計好,民房搬遷走,撥款有了,1985年開始動工。搬遷和打地基先后花了1億多人民幣。
但不久,由于一系列復雜的原因,工程又擱淺,打了一半的地基不打了,工程圍墻很快被拆除。工地荒廢了近10年,每年的維護費用接近3000萬元,那里一度還成了停車場。
議會大廈是一種有形的建筑物,但它實際上體現了一種理念:議會在國家政權中的突出地位,這個地位要通過很多方式來體現,有形的建筑是其中之一。議會應該有自己專門的工作空間,有為實用著想,另一方面有很重要的象征意義。蔣勁松說。
說起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否應該擁有自己獨立的辦公樓,一些專家認為建造中國的議會大廈有現實的困難:一方面,我們已經有人民大會堂,若再起一個化零為整的辦公樓勢必在功能上有所沖突。
人大需要建筑物的象征,更需要實際體制的變革。等國家經濟形勢再好一點,有能力建人大常委會專用完整的辦公樓也是很好的事。一位專家說。(記者法伊沙)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