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突圍 大膽推進--“投機取巧”選高校
在填志愿中,很多平時成績中等偏上的同學經常會碰上“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從實力上來講他們離考名牌確實有一定差距,正常情況只能進入普通高校。即名牌大學上不了,普通高校又不愿意去,于是在高考中對于這一部分同學來說,除了平時學習水平的正常發揮外,填志愿的技巧
上顯得尤其重要,從我自己和身邊的同學的一些切身經歷來看,填志愿中如果正確估價自身實力,客觀分析往年分數線,我們填報志愿就可以找到一些“投機取巧”的辦法。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分為三類:
一、向外突圍——巧解“同類項”
案例:我參加的是江蘇省“3+X(文科綜合)”考試,當時我在江蘇省某省屬重點高中110個文科生中排在35名左右,據歷年分數線,班主任估計我的成績應該處于“南京師范大學”或者“蘇州大學”的水平(老班的估計絕對正確,后來和我差不多成績的同學全進了這兩所學校,這是后話了)。基于這兩所學校名氣不是很大,或者說不是“名牌”,我下定決心“另謀出路”,起初,我想考“東南大學”,看了上年的分數線讓我信心大減:這所江蘇省著名的理工科大學的文科分數也是高高在上!為了實現“名牌大學夢”,我就改換門庭,在上年的高考成績中找跟“南京師范大學”同一個分數線的外省著名高校,最后找到我現在的學校華中科技大學——從全國來說,是一所比東南大學更有名的理工科大學。學校的文科專業不是很多,但是都很有實力,在江蘇省的分數也不是很高,后來成績出來后我留意了下,分數居然比東南大學低了30幾分。在專業上,我選擇了新聞系,雖然和復旦的新聞比起來還不為眾人所知,但從全國排名來說是排在前十的,最近還申請到了全國第五個新聞博士點,省卻了今后考研的奔波了。
分析:填志愿不要局限于省內的高校,這樣競爭太激烈,與其吊死在一棵樹上,不如換個思路,到外省的高校中去找找,用在省內普通高校的分數,去考省外的名牌大學,因為從一般情況來看,省內的高校的分數線一般會高于省外同檔次的高校,還有東部地區的高校的分數會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區的高校。當然,也許你會擔心在理工科大學學文科的前途問題,其實相對于綜合性大學來說,理工科大學的文科專業雖然名氣被它的工科優勢淹沒了,但相對于普通高校,好多學校的文科還是有優勢的,雖然開設的文科專業不多,但大多有碩士點,這就方便進一步深造。在教學中理工科大學的文科專業更強調實際操作能力,比如我們新聞專業就開設了諸如“photoshop”等很有使用價值的計算機課,這在今后的就業無疑更有競爭力些。另外,東部的同學都不太愿意到中西部來,其實沒有必要,從我的體驗來看,中西部的學習氛圍相對來說更濃厚些,同學也比較淳樸,大多數都是比較好相處的。
二、大膽推進——巧用“大小年”
案例:同學小張和我同在一個學校,不過他是學理科的,在全校400名左右的理科生中大概在70名左右,填志愿時,他的班主任給他出了個“極其冒險”的主意:考哈爾濱工業大學。要知道,按他的水平能考上南京航天航空大學算不錯了。他說班主任是這樣分析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江蘇省上年的分數高于歷年分數,也就是說碰上了“大年”,所以接下來的一年很多有實力的同學就不敢報了,分數必定降下來,關鍵看誰敢報,后來為了“穩妥”地冒一把險,他報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分數相對低的材料專業。高考后,他果然碰上了“小年”,如愿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進校后他遇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意外: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材料專業是全國數一數二的王牌。
分析:填志愿中“大小年”情況是很正常的,但是一般學校是比較穩定的,特別是一些全國性的如北大,復旦之類名牌大學分數總是居高不下的,只有一些區域性的名牌大學,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
廈門大學在他們名氣范圍之外的省份才會出現有一定浮動的“大小年”的情況。這樣,我們就可以“有機可乘”,特別是在上年分數很高的時候,就要看你的勇氣了。另外,值的我們注意的是每個高校都有自己的王牌專業,如武漢大學的生物工程,華中科技大學的機械等,但是由于就業市場的影響,并不是說這些學校的強項一定是熱門專業,所以在挑選專業上,我們不必把視線全都放在名牌大學的熱門專業,可以“投機”去找高校一些不算熱門但是非常有實力的專業,術業有專攻,由于這些專業在全國有優勢,一樣是很有前途的。
三、曲線救國——巧打“保底牌”
案例:最后要講的是學文科的小束了,他平時的成績很是優秀,論實力是可以考南開大學的,可他一心想去北京,但北京的名牌高校分數又在南開之上,弄得小束可望不可及。他為了不放棄心目中向往的中國人民大學,填志愿是這樣填的:第一志愿——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志愿——南京審計學院,根據他解釋,按照他的正常發揮,應該上不了中國人民大學,落到第二志愿以他的分數肯定能夠以高分錄取,考前他對自己很有信心,要是他發揮超常了就能實現夢想了,要是正常發揮進南京審計學院也不算太失敗。考后,他沒有能夠超常發揮,果然進入南京審計學院審計專業,由于平時學業優秀,根據他們學校跟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協議,他只要能過考研分數線就可以進北大。他笑稱這是“曲線救國”。
分析:在填志愿中的“投機取巧”是要冒一定風險的,像此類冒著純粹“試一把”決心的同學,如果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不能如愿的,風險是很大的,所以必須給自己留條“后路”,也就是說手中要有一張“保底牌”,要充分考慮第二志愿,至于第二志愿可以選擇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學院,比如電力,石油類的普通高校,這類學校雖然一般,但是從就業來說,都是工薪比較高的專業,用人單位也比較喜歡招聘專業性學院的學生,這樣就不至于偷“機”不成反蝕一把米了。再者,即使沒有能夠進入理想的高校也不用太著急,因為現在考研是大勢所趨,很多普通高校的優勢專業跟很多名牌大學有優惠協議,進入名牌大學相對而言就簡單多了,關鍵是多多搜集資料,放長線才能真的“釣大魚”。
說了這么多不知道有沒有幫助,不過反過來說,這需要建立在有一定的實力和正常發揮的基礎上的,不然任何“投機取巧”都是徒勞的,只有對自己有充分認識,廣泛搜集資料,從長遠來考慮,才能夠進入自己心儀的學校。(湖北武漢
止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