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我國近海有害赤潮發生的生態學、海洋學機制及預測防治"項目經過兩年的研究,各課題通過參與項目組織的7個多學科航次的調查,以及開展系列室內實驗研究,已按原計劃完成了前兩年的任務,按期提交了分析結果及數據,較好地完成了預期任務,并取得了一
批階段性成果,各課題各項評議內容均取得了優良成績。
取得的成果主要有:發現東海原甲藻赤潮分布有明顯的規律性,并觀測到赤潮爆發前原甲藻細胞在水體中層密集的現象;以形態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地理學等技術手段并經與國內外專家討論,確認東海赤潮高發區大規模原甲藻赤潮的原因種應為"東海原甲藻";首次在我國東海發現與東海原甲藻赤潮共生的大規模亞歷山大藻有毒赤潮;初步揭示了東海赤潮高發區營養鹽的動態變化規律以及東海原甲藻對營養鹽的特殊適應能力;證實了"暖水團"、上升流鋒面等關鍵物理海洋過程與東海原甲藻赤潮發生有密切的聯系;初步建立東海重點赤潮發生區波浪、潮流、海流和赤潮細胞移動、物質對流擴散的數值模型,并進行了赤潮種源輸入的數學模擬;首次對我國大規模有毒赤潮現場水體的毒性、來源及其潛在威脅進行了研究,發現亞歷山大藻存在一些新的未知藻毒素,原甲藻無毒但可能有害,對有毒有害赤潮的危害機制提出新的認識;從機制研究著手,研制成功一種高效有機改性粘土。
專家建議,在前兩年一些發現的基礎上,進一步凝煉目標,加強和深化在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及種群分布規律;原甲藻生活史;營養物質補充交換、生源要素循環更新;水層穩定性與赤潮的關系;水動力、水質和生物數學模塊的系統集成;二類水體遙感模式;赤潮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危害;營養鹽宏觀調控在預防和減少赤潮方面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進一步增進各課題間的聯系與交流,以期在后三年的研究中取得更大進展。專家組認為該項目各課題作為項目的重要組成都有必要在下階段繼續設置和予以支持。
各課題已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和質量都已超過原計劃。通過項目課題研究工作,鍛煉和培養了一支赤潮研究隊伍,一批中青年專家已在國內國際赤潮研究上嶄露頭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