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即將于9月3日在國內上映的《哈利·波特Ⅲ》早已由中影公司引進并通過審查,但接下去交由發行公司的工作卻遲遲不能展開,因為具有進口片
發行權的中影和華夏兩家公司在今年聯合發行三部大片后,面臨著抽簽或競標獲得發行權的局面,但由于兩家公司都十分看好該片,各自在獲得發行權的方式上未達成共識,因而影片遲遲未定由哪家發行。    按照電影局“418”號文件規定,中影和華夏兩家公司每年只能聯合發行1-3部進口大片,其余的采取抽簽、協商或競價方式分配。兩家公司今年在聯合發行了《指環王Ⅲ》、《后天》和《特洛伊》三片后,其他影片只能以其他三種形式獲得發行權。但由于兩家公司對《哈》片都志在必得,中影公司提議用競價方式,而華夏公司要求用抽簽方式,導致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發生分歧。    不過中影公司對此事比較樂觀,他們認為“這不是什么大事,相信最終雙方還是會坐下來協商解決,很有可能再次聯合發行”。而華夏公司不這么認為:“我們的理解,分賬大片是不能用競價方式的,聯合發行也不太可能,因為已經有電影局規定,為何要突破3部呢?如果人為原因改變規定,那還成立華夏干嘛?”    據悉,中影公司之所以選取競價方式,是因為他們對票房標的較有把握,今年聯合發行的三部大片,他們都比華夏公司不同程度地高出。而且中影發行公司與進出口公司同屬中影集團一個“老爸”,即使競標標的高也可以內部消化。而華夏公司似乎明知自己在競價方式上優勢不如中影,因而提議抽簽,這樣他們至少有一半機會。雖然他們在聯合票房中低于中影,但他們對自己的成績也挺自信,今年獨立發行的《怒海爭鋒》、《冷山》都較中影同期的《叢林奇兵》、《致命報酬》高。    據業內人士稱,這次選片暴露出來的矛盾是華夏發行公司成立以來首次遇到的,它反映出發行體制中的某些漏洞和制度的不健全,事情的結果將直接對發行界的市場化管理和公平競爭有著示范作用。(謝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