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6月23日電(記者王瑩)過年摸門釘放鞭炮,上元吃湯圓放花燈,端午掛香符賽龍舟,重陽登高插茱萸……當“洋節”登堂入室,春節的鞭炮煙火被越來越多的禁放時,年輕人不再對月餅、粽子和元宵產生食欲,也不再為打陀螺、放風箏和看花燈而歡呼雀躍時,不少中國人擔心,傳統節日正在離自己越來越遠。
中國傳統的節日中,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底蘊:親情、團聚,以及文化的傳承。專家指出,如今過節,商業炒作越來越火,通常都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節日本身的意義卻被越來越多的人遺忘。為拉動消費,勞動節、國慶節變成了“黃金周”,春節是“吃喝節”,“三·八”婦女節是購物節,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更是商家的必爭之日。
同樣,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的傳統文化內涵也被掏空了,注入了商業內容,貼上了“經濟”的標簽。鞭炮禁止了,年味兒也淡了,隨著節日興趣的衰減和節日氛圍的日益稀釋,傳統節日在人們眼中也變得單薄蒼白。
今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百余名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在一份提案中建議,增設清明、中秋等民族節日為法定假日。提案指出,法定這些節日為假日,就是肯定民族傳統,弘揚民族精神。
遼寧省民俗學會副秘書長齊守成指出,越來越多的“節”,客觀上也使人們逐漸遠離曾經紅紅火火的傳統節日。隨著節日逐漸增多,新的節日和“洋節”可能逐漸取代傳統節日。“節日多了,也就變得泛濫。情人節、愚人節,還有服裝節、藝術節,一年365天,天天都在過節,人們不堪負重,還哪有心思去過傳統節日。”
為何在傳統節日逐漸“失寵”的同時,情人節等“舶來”節日卻越來越受歡迎?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一份調查顯示,有53.6%的年輕人是為了快樂喜歡“洋節”的。對于“‘洋節’與中國傳統節日有何區別”,57.1%的男性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質水平上,而‘洋節’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認為“‘洋節’輕松自在,中國傳統節日過得累”。遼寧師范大學學生張瑩說,現在的節日大多是和朋友一起過,我們更愿意過‘洋節’,情人節、圣誕節的節日氣氛濃,玩樂方式更多,而傳統節日,除了吃,就不知道做什么了。
全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烏丙安說,其實像元宵、清明、端午、重陽這些節日,本身都是重親情,極富人情味的,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中國的端午節很早就傳入了韓國、日本等國家,他們至今還在品味佳節的樂趣。
傳統的歲時節日是人們通過對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節期和特定的文化活動。這些節令風俗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及道德風貌等,其中有許多中華民族珍貴的生活史料,是歷代民眾共同創造的精神文明的沉淀,“我們應該繼承傳統節日中的精華,這才是中華民族的‘根’。”齊守成說。
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強調,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他希望廣大群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
齊守成表示,要保護傳統節日,更應強調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用心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并且能夠以創新的精神發展傳統節日文化,讓更多的人樂于參與這種文化活動,了解文化的源流。
“政府部門應對現有的節日進行清理、歸納,把現代節日和優秀的傳統節日有機結合,體現我們民族的特色。”烏丙安說,“‘洋節’大多是商人炒作起來的,應該啟發鼓勵商人多做我們自己的節日,使人們對傳統節日的消費、文化需求上升。政府、文化部門應該加大投入,開發各種旅游活動。”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