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1日電
北京,一個850余年都城歷史造就的文化名城,計劃在2003年至2007年之間撥款6億元修繕全市古文物建筑。專家指出,巨大的財力投入背后,不難看出北京對世界遺產保護的責任之重、意義之深。
截至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7屆世界遺
產大會,中國被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達29項,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北京就擁有6項,分別是故宮、周口店猿人遺址、長城、頤和園、天壇和明十三陵。
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耿劉同說:“北京是這些遺產的擁有者,更是護衛者,在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方面肩負著不可推卸的重大歷史責任。”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孔繁峙指出,作為首都,北京的世界遺產保護狀況,對全國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保護管理工作自然要求更高、標準更嚴格、管理更規范。頤和園總工程師兼副園長高大偉認為,除了6處被列入名錄的遺產地,北京作為五朝古都,還擁有一大批具有很高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也有望被列入名錄,如北海。“因此,保護好這6處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還有利于促進對其他遺產的保護,從而將北京獨特的人文環境更加完整地保存下來,”高大偉說。
事實上,北京從未放松過在遺產保護方面所作的努力。目前,為6處世界遺產項目單設的專職保護管理機構共有工作人員4000余名,其中直接從事遺產保存、維護和管理的各類人員為1100余人。
由于中國傳統建筑的磚木結構耐久性能差,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常年撥專款定期對歷史建筑開展維護與修繕。從2000年到2002年,北京每年都撥出1.1億元人民幣用于全市文物建筑的修繕工作。
此外,為保持和恢復世界遺產周邊的傳統環境,北京先后開展了一系列環境整治工作,拆除了部分嚴重影響遺產景觀的商業建筑,不斷增加景區的綠化面積,使遺產地原有的自然景觀逐年改善。
北京有關文物保護管理的法規及規章也在不斷完善之中。1981年11月,北京公布了本市第一部《北京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2003年又公布了本市第一部專項文物保護法規《北京市長城保護法》。北京還根據文物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及時制定和公布了一批專項規章,包括《北京市古建筑消防管理規定》、《北京市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保護管理辦法》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嚴格控制頤和園、圓明園地區建設工程的規定》等。不過,孔繁峙也表示,北京在世界遺產保護方面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需要攻破科技難題,解決風化與腐蝕對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威脅,還要通過加強立法來制約遺產地開發過程中的商業化傾向,避免造成對遺產地原有歷史風貌的破壞。
“遺產地周圍傳統環境的整體保護工作也是一個大問題,如構成故宮周邊歷史風貌的成片胡同、四合院因年久失修十分破舊,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孔繁峙說。據他介紹,下一步,北京將修訂遺產項目的長遠保護發展規劃,建立具有世界遺產保護標準的管理準則和檢查監督準則,這些問題的解決也就有據可依了。(李建敏
全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