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80年代,四川涼山就出現過“火把節熱”,全國各地的畫家、攝影家以及海內外的旅游觀光客紛至沓來。火把節對于一個外地人來說既神秘又遙遠,到涼山去觀賞火
把節也成了我的夢想。帶著許多向往,我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從成都一夜之間便到了涼山州州府所在地——航天城西昌市。在西昌聽說布拖縣的拖覺鎮明天火把節開幕,于是我們馬不停蹄經過4個多小時顛簸來到火把節的故鄉——布拖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這里有一個自稱為“諾蘇”的勤勞勇敢的民族,它就是彝族,一個崇尚火的民族。人口150多萬,居住在6萬余平方公里的大小涼山上。彝族人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在這片歷史悠久、傳說神奇的土地上,至今還保留著最古樸、最濃烈的文化傳統。他們是火的民族、火的子孫,先民們認為火是太陽的延續,象征著勇敢、激情和光明。千百年來,彝族人民用火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火把節是涼山彝族一年一度傳統的重大節日。火把節彝語叫“都則”,為祭火之意。最初是彝族先民用火把來驅蟲避邪、企盼豐收的民間習俗。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歷史進程中,逐步演變成今天的民間文化體育節日。自漢唐起至今,火把節已沿襲了1000多年。關于火把節的起源,版本很多,其中之一是:遠古時候,天上的大力神思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神俄體拉巴比賽摔跤,思惹阿比戰敗后上天撥弄是非,天神大怒,撒下眾多害蟲糟蹋莊稼,糧食顆粒無收。于是,英雄俄體拉巴率領人們點燃火把驅蟲除害,最終戰勝了天神。所以,彝族人從每年的農歷6月24日開始,舉行3天的點燃火把儀式作為紀念。

清晨搭車前往目的地,見到山邊走來幾位盛裝的彝族少女,那金黃色的油布傘、黑色的三角帽、雪白的羊皮披氈、紅藍黑鑲嵌的百褶裙,在藍天白云映襯下猶如下凡的仙女。轉眼間,“黃花”遍地,人流如潮。火把場早已成為五彩斑斕的海洋。
火把節的傳統項目有斗牛、賽馬、斗羊、摔跤、斗雞、爬油桿、搶羊、射擊、賽歌、選美、賽衣、老鷹捉小雞、跳“朵樂荷”舞、耍火把、打情火等,各式各樣的節目精彩紛呈,高潮迭起。3天的時間里,不但欣賞到精彩的節目,看花了眼睛,還品嘗到獨特的彝家佳肴,蕎饃、磨糌粑面、砣砣肉等等讓人回味無窮。
火把節是大小涼山彝族人民的“東方狂歡節”,是阿哥阿妹男歡女愛的“東方情人節”,是涼山火文化的演繹,是彝族人情感、追求、審美的再現。有幸在布拖體驗火把節,滿足了我多年的好奇心。彝族小伙子火一樣的激情、阿米子(彝族姑娘)火辣辣的眼神令我久久回味,永難忘卻。
文/圖 胡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