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招迭出的新一輪價格戰主要發生在競爭最激烈的超市和家電商場之間。眼下,濟南市區萬平方米以上的大超市已達到十二三家,年內,易初蓮花、家樂福第二店、濟南華聯第四店又將開業;家電方面,目前濟南是國內少有的三聯、國美、蘇寧三大家電連鎖巨頭“面對面”較量的城市。商家們說:“這都是競爭逼的。”
那么,對于商家費盡心思想出的這些價格戰“高招”,消費者認可嗎?廠家商家究竟得到了多少好處?
先以超市為例。近日,記者在大潤發超市歷下店廣場上隨機采訪了20位消費者,詢問他們對超市之間價格上分厘必爭、差價賠償的看法。被訪者中6位消費者明確叫好,11位消費認為出發點不錯,實際意義不大,3位消費者表示反感,認為是商家蓄意炒作。消費者王女士告訴記者,超市特價商品宣傳單最先是由大潤發帶到濟南的。那時,省城的大超市少,根據所需照單采購,感覺又實惠又方便。但現在,每周手頭都能收到三四個超市的特價單。商家們都號稱自己的商品價最低、貨最全,但是她比來比去,發現并沒有多少差別,有時候商家標榜的最低商品,與同行不過幾分錢、幾毛錢之差。她認為商家做這么多廣告、費這么多心思爭這個“最低”實在沒多大意義。“別說他們在搞差價雙倍賠償,就是搞十倍賠償能值幾個錢?又有幾個人當真會為這點小錢向商家索賠?”王女士如是說。
記者在西門兩家電商場門前所搞的調查結果與之類似。而且,由于家電價格戰更離譜,不少人說起來一肚子苦水,似乎價格戰帶來的傷害比實惠還多。有的說曾多次凌晨排隊買超低價家電,排到跟前不是無貨就是商品名不副實,但商家事先卻不標明供應量和商品情況。還有不少消費者反映,商家在做廣告時,往往把促銷商品的價格印得又大又顯眼,看上去很是誘人,但這個價有的是在原價基礎上減去贈品價格后的價錢,而號稱數百上千元的贈品可能是只值幾十元的“三無”產品。還有的上面印著誘人的低價,但真要買時才被告知,要享受這個低價還需好幾個附加條件。由于“解釋權歸商家”,消費者只能干瞪眼。還有的商家,在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商品上大做價格文章,今天你一斤雞蛋賣2.3元,明天我的雞蛋就賣2.25元,但是,在大家不熟悉的或別的商家沒有的自有品牌商品上,極可能一下比正常價高出一截。他們表示,時間長了就發現“最誘人的往往是水分最大的”,再看到商家的廣告時,首先就打個問號。
消費者感到累了、煩了、沒意思了,商家也不輕松。某超市的營銷企劃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搞促銷主要集中在五一、十一、中秋、元旦、春節幾大節日,后來,不僅增加了元宵節、端午節、情人節、父親節等“土節”“洋節”,還要再加上各商家“自造”的襯衣節、電腦節等。到了現在,就連每個雙休日都是一場小戰役,要是遇到有同行店慶或開業,更是要早早下手,精心策劃,幾乎沒有一天能輕松。“累倒沒什么,最怕沒效果”,一商家負責人稱。因為,他發現眼下最關注商家特價促銷廣告的大都是一些平時工作不忙的中老年人,真正消費能力較強的中青年人很少。“搞來搞去,除了賺人氣,對拉動銷售作用不大,連自己也覺得沒勁!”
節日泛濫、促銷名目繁多,怎么別出心裁把這么多的節包裝出個名堂來,吸引消費者眼球是最令商家頭痛的。于是內衣秀、真人秀、一折起賣,輪番上演;彩電論斤稱、空調拆開賣贈紅包、抓現金怪招迭出。還有的商家在過節或開業時為聚集人氣,把禮品券、大獎裝在禮炮中射到空中,結果“搶”了個一塌糊涂,丑態百出,后患無窮。
策劃還要講究針對性。為了讓自己的點子高人一籌、力度壓人一頭,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前,商家既要想方設法打探對方“動作”,又要防止被別人“打探”,于是就有了“標虛價”、“出假版”的事。不少營銷企劃人員向記者訴苦:干這行累死了。
累的不光是商家,廠家也不能幸免。某名牌飲料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三天兩頭就有商家來向自己“要政策”,要求其搞特價或贈禮品。答應吧,與這家搞那家就會有意見,與商場搞,代理商就會有意見。搞來搞去,很容易搞亂了價格體系,導致消費者不降不買。但是,不搞吧,既怕同行先搞,又怕得罪商家。“沒辦法,有時候,一到周末或節前,我只得以各種名堂躲避他們。”
你說煩不煩!(完)(記者 李巖俠)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