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在整個韓
國對華投資中,43%的投資項目集中在山東省,這其中一半以上又集中在青島。青島,已成為韓國對中國投資額最大的城市。”
引子
1989年,在偏離青島市區的流亭鎮,一家名為“青島托普頓電器有限公司”的企業開張了。因為是島城第一家韓國獨資企業,當年其開張場面之隆重對許多流亭鎮居民來說記憶猶新。但當時的人們還無法預料到,20年后這家韓國獨資企業在整個青島市對外開放史上的重大意義:隨著青島招商引資的大門由此向外全面敞開,一批批滿懷投資熱望的韓國投資者,帶著源源不斷的資金飄洋過海來到青島,辦企業、開餐館、做美容、辦學校、購房安家……
時光匆匆走過了15年。今天,青島市民無論是在街頭漫步,還是在商場超市購物,已很難把身邊的韓國人從青島人中分辨出來。而去韓國人開設的美容店、美發店、酒吧體驗“韓流”,更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津津樂道。
在越來越多的韓國人眼里,中國沒有一座城市對他們的誘惑力能與青島媲美。青島,已成為最適合韓國人投資創業和居住的城市,成為一片對他們來說魅力無限的投資熱土。
青島的“韓國味”
●青島韓國國際學校:目前,由韓國企業團體或個人專為在青的韓國子女籌建的青島韓國國際學校已報教育部審批,并開始試招生。另兩家韓國學校正在籌備中。
●韓國一條街:位于城陽區正陽路以北、金陽熱電廠以南,占地330畝。由韓國客商投資,擬分為高檔餐飲、特色專賣店、主題商場、休閑娛樂、民風民俗商品五大功能區,突出韓國特色。
●韓國周:在今年7月3日至9日在青共同主辦中國青島—韓國周。韓國周期間,將舉辦一系列經貿科技交流活動、文化交流活動和文體娛樂活動。
他們是韓國人
幾天前,記者無意間走進漳州路上的一家不起眼的名為“三村”的咖啡店,正欲仔細分辨吧臺里年青漂亮的女孩兒說的是何種語言時,旁邊服務生的一句“她是韓國人,店老板”的解釋,打消了我的疑惑,我不由得捧著這杯韓國女孩為我磨制的咖啡大發感慨:青島的韓國人何其多!怎么連這家起著中國名號的小店竟也是韓國人開的?
我的感慨讓我再一次細細觀察起青島這座海濱城市與“韓國”兩個字相關的一切。
眼下在島城,無論是青島人還是韓國人,只要需要,隨時隨地都可拎起背包登上往返青—韓之間的航班;在青的韓國人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韓國人自己開設的學校讀書,這里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部一樣不少,并采用韓國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漫步在島城大街小巷,標著韓國字招牌的燒烤店、服裝店、美容店隨處可見,服務員可以分別用韓語、漢語為你提供服務;就在不久前,韓國觀光公社的官員們在海天大酒店擺開宴席款待青島人,并向青島人推介韓國豐富的旅游資源;而再過一個多月,由青島市政府與大韓民國駐青島總領事館共同主辦的“中國青島—韓國周”將在青島隆重舉辦……
無庸置疑,緣于20年來的對外開放,青島已和僅有一海之隔的韓國之間有了頗深的淵源。
韓國人為何對青島情有獨鐘?
市外經貿局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方面因著我市實行的積極主動的招商引資政策和熱情周到的服務,一方面因著第一批韓國投資者的成功經驗的示范帶動,一方面因著青島與韓國在地理環境、氣候和文化背景的相近以及便利的交通狀況,另一方面還因著韓國人喜歡結伴“扎堆”的特性。
越來越多的韓國人來到青島,他們或是來投資創業、工作,或是來青探親、旅游。很多韓國人待在青的企業或工作穩定下來之后,便紛紛在青島購置房產,并把家人和親朋一同接來居住。還有的象前面提到的在漳州路上開“三村咖啡店”的韓國女孩,在青讀書時找了青島的男朋友,便留在了青島;而往來于青—韓之間的“候鳥式”的韓國人也很多,每逢周末,以家庭為單位的韓國人“飛”來青島打上一天高爾夫,第二天游玩一番之后再“飛”回韓國。記者還聽說有的韓國人因為喜愛青島,便將妻兒安家在青島,一邊在韓國忙事業賺錢,一邊飛來飛去。
來自韓國駐青領事館提供的數字顯示,隨著青島對韓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目前常年在青生活和工作的韓國人已超過了5萬,其中在青島各中小學就讀的韓籍學生達兩千余人,占了外籍中小學生的90%以上。
“從1987年到1992年,我多次輾轉來到中國,在先后考察了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地之后,最后選定了青島。我太喜歡這座城市了。”
采訪對象:辛亨根
職務:韓國駐青總領事
采訪時間:5月10日
1994年,韓國駐青總領事館正式設立。今年3月,辛亨根來到青島,成為第六任總領事。當記者如約采訪他時,他回顧了韓國人投資青島走過的整整10年的路程:
從1989年第一家韓國獨資企業落戶青島,韓資企業在青島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89年至1992年8月中韓正式建交前。這期間是民間交流的探索階段,共有71家韓資企業落戶青島,企業多以中小規模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
第二階段為1992年8月中韓建交至1996年的韓國金融危機之前。隨著中韓建交和青島對外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韓國企業紛紛來青考察投資。這期間,韓資企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短短四年間來青落戶的韓資企業達到846家,經營領域從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轉向了資金、技術型。
第三階段從1997年到1999年初韓國金融危機期間。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許多韓資企業紛紛調整投資戰略,對青投資大幅減少。
第四階段從1999年至今。隨著韓國企業逐步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韓國對青投資進入了重新恢復期,并呈現出愈來愈強之勢。這期間,投資領域涉及到紡織服裝、皮革、工藝品、食品、機械、化工、電子配件等各個方面。
辛亨根介紹說,截至今年3月底,青島批準的韓資項目達到了5545個,利用資金數額達到50.4億美元,分別占到了青島市引進外資項目和資金的40.5%和36%。這些韓資企業雇用的勞動力多達33萬人,去年上繳的稅金超過10億元人民幣。目前,在整個韓國對華投資中,43%的投資項目集中在山東省,這其中一半以上又集中在青島。青島,已成為韓國對中國投資額最大的城市。
采訪對象:文炳淳
職務:青島景福宮韓食料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采訪時間:5月8日
有著“島城韓國料理第一家”之稱的景福宮,是韓國人文炳淳10年前飄洋過海來青開設的。如今,文炳淳已年近六旬,10年的青島生活把他變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青島人”,而他的生意也從一家餐館發展到四家餐館、一家旅館以及近郊的一處蔬菜基地和一家食品公司。
“從1987年到1992年,我多次輾轉來到中國,在先后考察了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地之后,最后選定了青島。我太喜歡這座城市了!”文炳淳直爽地告訴記者。1992年他選定了青島之后,就開始奔波于韓青之間。
“那時候,為了開一家真正正宗的韓國料理店,我開店所需的所有材料都是從韓國一次次托運過來的。現在情況則大不相同了,正宗的韓國用品在青島幾乎都能買得到,這在十多年前是難以想像的。”文炳淳回憶說,“當年,青島與韓國之間海上和空中都沒有通航,我每次都是先從韓國去香港,再由香港去上海,最后從上海來青。所以說,第一個餐廳開起來簡直就跟燕子銜泥筑巢似的。好在中國開放的速度不斷加快,我來青島的一年后(也就是1993年),青韓之間海上通航了,緊接著過了一年多又通了空中航線,我們全家在青島韓國之間來來往往大大方便了,我平均每個月都要回漢城住兩天,就象串門一樣近便。
談起10年來在青島的生意,文炳淳感慨萬千:剛開張時,來就餐的是青一色的韓國人,那時東部只有景福宮對面的一座高樓———海天大酒店。幾年以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專門來品嘗韓國菜的青島人就象滾雪球似的。現在,他每天招待的六成以上食客是青島人。因為生意好做,他又先后開了三家景福宮,還在膠州建了農場,生產韓式泡菜提供到大型超市。
在青生活了幾年之后,文炳淳總愛把青島說成是他的家鄉。2000年,他在青島的韓國人中發起并設立了“愛青島人協會”公益活動,多次拿出經費組織韓國人義務獻血。
在流亭鎮洼里村,他注冊了這個鎮里的第一家韓資企業,并自封為洼里村的“第522戶村民”。每逢中秋節、春節,他都要帶上禮物去探望村里的老人,并邀請他們在企業里共進餐。在他的大力引薦下,十多年來,先后有五十多家韓資企業到洼里村投資落了戶。
文炳淳老人告訴記者,去年10月,他的大兒子從美國來青協助他料理在青的事業。很快的,他的二兒子和女兒也將一起來青,共同穩定發展他創下的基業。“文家將來有一天會不會把全家都搬來青島呢?”對于記者的好問,文先生笑咪咪地說:“我正有這個打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