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過的一次性醫療器械不是按規定進行處理,而是只要給錢就當廢品賣掉,讓其重新流入社會,記者在省城個別門診暗訪時發現,一些門診對醫療廢棄物處理存在不少隱患。
13日下午,記者來到白馬山南路一家社區門診。走進門口,記者看到旁邊放著滿滿一紙箱廢棄的帶有針頭的一次性注射器、輸液管等醫療垃
圾。
“這東西賣嗎?”記者隨口問道。“賣,一塊錢一斤。” 一自稱姓徐(音)的醫生爽快地說,這些東西都有人定期上門收購,只要給錢他就當廢品賣了。“有輸液瓶嗎?”記者又問。“有,這樣的2元錢一箱。”徐某拿出了一個250毫升的輸液瓶,說這樣的瓶子特別好賣,來買的人都是用來“裝香油”了。“如果真要的話,5分錢一個。”他和記者討價還價。
當記者花5元錢買了一大包一次性針管和輸液管后,徐某徹底沒了警惕心。“我都是把輸液瓶存起來等他們來買。”他領著記者來到門診屋后的一間臨時搭建的房子里,記者看到,這間屋子里存著四五箱用過的輸液瓶。“不是不允許隨便賣這些東西嗎?”記者反問他。“我不知道。”徐某說,他只管賣,至于買主用來干什么和他沒關系。
記者隨后暗訪了南辛莊西路和大楊莊的幾家門診后發現,在這些居民區里的門診私賣一次性輸液器已成了公開的秘密,只要給錢就能買到這些醫療垃圾,他們也不會問你干什么用。
記者了解到,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有關規定,使用后的一次性醫療器具和容易致人損傷的醫療廢棄物,應當消毒并做毀形處理;能夠焚燒的,應當及時焚燒;不能焚燒的,消毒后集中填埋。但這些門診不但沒有進行相關的處理,反而讓其恣意流向了社會,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
呂春梅)
責任編輯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