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建筑中,裝修最豪華的是清代,清代裝修最豪華的是乾隆時期,而乾隆時期裝修最豪華的就是故宮東北角的倦勤齋了。
倦勤齋所有的門扇均為紫檀木雕刻而成;圖案里填的都是竹絲(將竹子劈成頭發般粗細),稱之為“竹絲鑲嵌”;圖案中間還嵌著數百塊玉石……
但現在倦勤齋謝絕參觀,門窗上還
糊滿了紙,隔斷了人們的視線。原因是,一項由美國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捐資注入的“倦勤齋修復工程”于近日啟動。
當年建造倦勤齋時,乾隆網羅了全國頂級的名匠和建筑材料,而如今輪到故宮的專家和工作人員了。為了盡可能地恢復原貌,至少達到乾隆時期的工藝水準,他們需要在全國遍尋工藝和材料,盡管有些東西可能已經失傳。
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靜樓在日前接受晨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之前因為經費、技術力量的局限,一直是對整個結構的搶救和外飾的修復。倦勤齋保護工程的意義在于,它將制訂出一個古建內裝飾工程的規范標準,這將是今后故宮大面積室內維修的一個樣板。
美方出資金 中方出方案
由于修復涉及到很多技術性強的工作,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承擔著這次“尋訪工藝”的重任。6月4日,這是美國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在故宮的最后一天。曹靜樓已經作陪了好幾天:“幾乎每時每刻都要談話,美方問得很細致。”
曹靜樓接受記者采訪的兩小時,是他好不容易擠出的晚餐時間。“美方認為只要對故宮保護有好處,世界上各種技術都可以采用,不分國籍。”在這次“美方出資金、中方出方案”的合作中,曹靜樓堅持了自己的原則,用中國的傳統工藝、用中國的材料,如果中國傳統的東西失傳了,才考慮用其它替代品,而且替代品和原來的材料不能相抵觸,因為這是中國的文物。
其實,在全國各地尋訪工藝和老藝人的工作早在2002年就已經開始了,只是在5月18日的“倦勤齋保護工程啟動”新聞發布會上第一次對外公布。曹靜樓向記者透露,那次尋訪一共派了4個調查組,每組2-4人,基本上都是故宮文保科技部的專家。他們的線索僅來自清內務府的活記檔和有關部門提供的零星歷史文獻,然后就到浙江、江蘇、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進行調查。
“不過有些工藝還是沒有找到解決方案。”曹靜樓說,根據現在各地有關部門主動提供的線索,他們正在醞釀第二次尋訪,最好能夠配合工程的進度。
“揭畫”為重現室內別有洞天
整個倦勤齋的保護修復工程預定在2008年完工,目前已經完成的是“揭畫”工序,這也是工程全面展開的第一步。所謂“揭畫”,就是將倦勤齋內的通景畫全部揭下,拿去修復和保護。通景畫是倦勤齋的一絕,也是全國范圍內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的內裝飾通景畫,整個齋內有70余張畫,頂棚處有12張,約有170平方米。
66歲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書畫鑒定專家聶崇正老先生,對倦勤齋的通景畫作過專門研究。他認為,與清朝裝飾宮殿常用的“貼落”畫(不直接畫在墻上,而是畫在畫絹上,既可貼上,又能落下的大幅“壁畫”)不同,倦勤齋內天頂畫和壁畫的景物是連成一體的,不但如此,畫幅與室內的環境及裝飾亦相聯接,等于是在室內又制造了另一個新的空間。
倦勤齋西四間室內北墻上畫的是一處宮殿建筑景致:院落中有一段斑竹搭成的透空隔斷墻,隔斷墻的中間有一個圓圓的月亮門,在月亮門外的庭院中有兩只丹頂鶴。宮殿建筑采用焦點透視畫法,深遠感和層次感都很強,站在畫幅前可產生穿越月亮門走入花園的感覺。
最富神趣的是頂棚(即天頂)上的畫。整個頂棚被畫成了一座藤蘿架,架上爬滿了藤蘿,并盛開著藍紫色的花朵。藤蘿花完全以色彩塑形,不見線條的痕跡。站在屋內某一點(也只有這一點)抬頭向頂棚望去,藤蘿架上的一朵花,正好就懸在你的頭頂上,逐漸向四周望去,花朵慢慢變成傾斜狀,最遠處的花朵幾乎是平躺著的樣子。但是當你站在這個點上向戲臺(戲臺搭建在屋內,被稱為“殿中閣”)方向看去,那些藤蘿架上的花朵看上去又是朵朵下垂。
鑒于天頂畫的透視畫法多見于歐洲,清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也多處記載,有些殿、齋內的藤蘿架天頂畫為“供奉內廷的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所繪制”,但是倦勤齋的藤蘿畫材料和手法都源自中國,所以專家推測:倦勤齋內通景畫的大部分,是出自郎世寧的徒弟、中國宮廷畫家王幼學等人之手。
盡管通景畫還保持著立體感,但已經到了畫絹酥脆斷裂、顏色脫落的程度。對這幅絕作的“搶救”是這次倦勤齋修復工程的重中之重。據曹靜樓透露,通景畫的修復占整個倦勤齋工程的將近一半,經費也差不多占整個工程的一半,在捐資注入的約1800萬元中,書畫保護工作的預算為800萬元。
安徽桑皮紙“復古”有望
經化驗,通景畫當時用的背紙是乾隆時期的高麗紙,即從韓國傳入中國后改用的桑皮紙,用純桑樹皮制成。而現在是否還有這種紙張和工藝,這成了曹靜樓他們尋找的第一個任務。2002年,在安徽一家小紙廠(晨報記者將于近日實地探訪),4位尋訪的專家找到這種傳統工藝,當地有這種桑皮,而且操作過程全部用手工完成。
“之所以選定那個紙廠,是因為它曾給國家博物館做過修書用的紙,還做過捆錢用的紙,紙張拉力比較強。”曹靜樓回憶當時合作的經過,“我們要求先進行試驗,如果成功就由這個紙廠定點生產,紙廠說保證能成功。目前從前期送來的100多箱樣品來看,基本令人滿意,外形和顏色已經很相近,只是纖維短、拉力還不足。古代制作工藝比較落后,纖維沒法弄短,拉力反而強。另外,經鑒定,這批紙樣中摻了25%的木漿,而乾隆的高麗紙是純的桑皮紙。木漿經過光合作用會產生酸,會產生腐蝕作用,不利于文物的保護。當然這應該不屬于技術難題。”
“變竹黃似絲綢”尚未破解
倦勤齋群墻上的山水圖案外表貼有竹黃(一種竹刻工藝),顯然是南方的工藝。乾隆幾下江南,力圖將南方的工藝融入今后閑居的倦勤齋當中。根據清朝內務府的活記檔,當時乾隆在此召集了很多南方的工匠,并大量征用南方的材料和工藝。由于時間久遠,竹子中的水分都被吸收了,如今貼著的竹黃因為干燥過度發生卷曲。北方并不產竹子,所以在經過史料研究后,2002年,尋訪專家組直接去了浙江、江蘇、江西、四川等竹產區、竹器廠、竹器雕刻廠。
但是這似乎不像找桑皮紙那樣容易。“可以說,如何將竹黃變軟的工藝,我們在第一次調查中始終沒有找到。”曹靜樓坦率地告訴記者,直至今天,他們在四川某地找到的現代竹黃工藝仍然不符合要求,“那種竹黃比紙板還厚,而乾隆時期的竹黃很薄,像絲綢一樣,能服帖地‘熨’在不規則雕刻的表面。”
如何把竹黃變軟的工藝,目前曹靜樓他們只從林業部技術人員提供的文獻中找到一小段:要用水高溫煮。他們照此試驗后發現,高溫煮后的竹黃能變軟一些,但連餛飩皮那樣的柔軟度都達不到,至于其中還需要什么樣的工藝就不清楚了。
不過,他們并沒有停止努力和四處打聽。最近,他們聽說江浙某地(晨報記者亦將在近日實地探訪)有一位80多歲的老藝人自稱“深諳此道”,只有等專家下一次去尋訪時才能知道答案。
曹靜樓說,內裝飾修復涉及很多行業,如紡織、木雕、玉雕、造紙、繪畫等,十分繁雜,因此專家們還要尋訪很多地方。
對話人物
曹靜樓: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
對話背景
故宮維修工程:從去年底開始,故宮開始了對整體建筑群的修復工程,此次整修計劃擬分3個階段,到2020年完成。
這是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對故宮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維修,而作為此次大修的試點工程之一,倦勤齋的修復經驗今后將被用于其他古跡的保護之中。
合作
晨報:這次倦勤齋的修復,美國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投了210萬美元,聽說他們在古建保護上也很有一套,我們是不是得考慮美方的意見?
曹靜樓:中國的文物應盡量用中國的材質和工藝來修復。這畢竟不是推倒重來,工程分為修復和復制。比如門扇上的雙面繡。有的已經酥脆了,加以保護得用傳統方法修復;絕大多數已經風蝕脆化了,一碰就破,這得移到博物館里加以封存保護;有的已經全都沒了,但倦勤齋還得讓人參觀,這就要用現代的方法,重新制作新的替代品。另外門扇上鑲嵌的玉石也丟失了約140塊,也得重新找人做。
尋找
晨報:根據全面調查,倦勤齋究竟有哪些地方損壞了?很嚴重嗎?
曹靜樓:損壞程度不一。比如墻壁破了、酥脆了、結構變形了、鑲嵌脫落了、竹黃卷曲了、玉石缺損了等等,人為因素、自然環境因素、溫度濕度因素和其它化學因素都導致現在倦勤齋殘破不堪的面貌。
晨報:外界傳言,故宮維修在全國遍尋傳統工藝和藝人,線索主要來源于清朝內務府的歷史檔案資料。
曹靜樓:內務府的活記檔對倦勤齋的建造有記載,但內容并不多,只是對乾隆花園(包括倦勤齋在內)的工程花費多少兩白銀、多少玉石等數據做了統計,具體某樣器物所用材料和工藝,并無詳盡敘述。
晨報:那么尋找工藝和藝人,標準從何而來?
曹靜樓:首先會對倦勤齋內文物的成分和工藝進行鑒定,然后查閱歷史文獻,找到材料的原產地和工藝可能的出處。同時,社會各界和地方有關部門都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線索。比如戲臺臺角下面有一圈是用斑竹裝飾的。林業部向我們提供了斑竹的詳細產地,就在湖南一小塊地方。毛主席詩詞曾寫道:“斑竹一枝千滴淚”。后來我們了解到,斑竹確實相當名貴,屬于保護植物,還不能隨便砍。湖南有關方面說,如果故宮要用,得打報告請示中央,后來我也不敢用了,索性考慮用替代品然后畫上斑紋算了。
浙江東陽是有名的黃楊木雕刻的基地。現在有很多當地人毛遂自薦,但是我們還得看具體作品,能不能達到乾隆時期的水平。這樣的老師傅可能有,但是我們的要求很嚴格,既要有藝術頭腦,又要工作非常細致。
難題
晨報:你之前告訴我,這種尋找很艱難,而且已經有暫時失敗的例子了。
曹靜樓:現在看來,現代化的生產至少對古建筑的修復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它擯棄和淘汰的傳統工藝正是我們需要的。我們需要找就是那些原始的生產工序、老藝人和作坊,再下去有更多的工藝都要失傳了。
晨報:即便找到這些尚留存于世的傳統工藝和老藝人,如果替故宮做修復工作,報酬如何計算?
曹靜樓:一般的大廠都是機械化運作,你要的少,他沒辦法投產,但我們修復所用的需求量確實不大,就像當初我們去找畫畫用的絹,大型的絹廠說,一開機就得十萬米,可我要這么多干嘛,擱在那兒能畫多少年啊。
另外捆古書畫的絳帶,也叫八寶帶,過去有絳帶廠,現在沒了,因為沒有利潤。我們每捆一卷書畫也就需要1尺半,總共要10卷(1卷10米)就足夠了。可讓紡織廠開工,他們一織就得幾萬卷。而且價格也從最早幾毛錢1米,漲到了現在八九元1米。沒辦法,我們只能用文保科技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采購的存貨。
因為修復所用物品很特殊,所以我們也特別想扶持那些傳統工藝的作坊,但靠一個故宮博物院肯定養不活他們,所以這次和美國基金會合作,我們就得借此機會找到這些瀕臨失傳的工藝。這是修復倦勤齋本身的需要,同時也是希望能夠恢復這些傳統工藝。目前,我們正考慮在這些地方建立專門的生產基地。
晨報特派記者 顧嘉健 北京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