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6月8日電
寧夏的回民馬學仁星期五一大早就出發,從幾十里外的青銅峽市趕往吳忠市,和來自附近縣鄉的十幾個老鄉一起等待位于市中心的“工商銀行伊斯蘭分行”開門。
“我得趕早來,不然晚了換‘乜貼’的人就多了。”他所說的“乜貼”,通俗地說,即是“施舍”,是回族穆斯林宗教和日常生活中
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在禮拜、宰牲、朝覲和封齋等多種宗教儀式之前,還是為紀念亡故的親人,穆斯林都散“乜貼”給清真寺及窮人。
“為了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我們在辦理正常的銀行業務之外,還開設了專門服務廣大穆斯林群眾的兌換‘乜貼’業務,”中國工商銀行吳忠伊斯蘭支行副行長鄒彥超說:“在這里,漢族成了少數民族。除了來辦理業務的顧客大多數是回族,我們的回族員工比例也超過了70%。”
在回族人口聚居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的回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6%,素有“回族之鄉”之稱。
長著深凹眼窩,高聳鼻梁的銀行值班經理金鑫是個典型的回族人。他說:“作為回族,我們對本民族的習俗比較了解。‘乜貼’是穆斯林施舍、幫助窮人或捐贈給清真寺的財物。它在穆斯林婚喪嫁娶、節日慶祝等場合具有重要意義。人們散‘乜貼’一般習慣使用面額不大的新紙幣。不僅老百姓信賴我們銀行,到了大型節日,一些清真寺還主動和我們聯系,把兌換點設在清真寺門口,為大家提供方便。”
馬學仁說:“‘散乜貼’不僅可以表達我們對宗教信仰的崇敬之情,還能給那些身處貧困的回族兄弟提供幫扶救助。”
兌換完“乜貼”,馬學仁把幾沓包好的一元紙幣裝進包里。“今天是主麻日,也是我父親去世的周年紀念。我們已經請阿訇宰了羊,現在換好了‘乜貼’,就等著辦事了,”他說:“以前換‘乜貼’不方便,辦事之前到處湊零錢,難湊夠不說還有好多是殘幣。現在銀行有了專門兌換‘乜貼’的業務,讓我們換得方便用得放心。”
鄒行長介紹,每天像馬學仁這樣來兌換“乜貼”的顧客有一二百人,日均兌換額三至五萬元。最高達到十幾萬。她說:“表面上看來兌換‘乜貼’業務對于銀行沒有什么直接經濟利益,但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這樣的特色業務,尊重百姓的民族習慣,方便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有利于拉近顧客和銀行的距離。得到了顧客的信任,我們的工作就更好開展,帶來的效益也是顯而易見的。”
鄒行長說:“當地能提供特色業務的銀行及服務行業的隊伍逐步壯大, 隨著群眾的需要,這種特色服務會越來越多。”(楊靜 張彥
崔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