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報道,據稱為楊家將后人的一位97歲老人,昨日亮相四川成都。他并再度舞動楊家槍,將楊門武功秘笈首次亮相媒體。
報道說,1907年出生于楊家將的故里山西代縣鹿蹄澗村的楊文震,是北宋名將楊無敵將軍楊業第37代孫,楊業之子楊六郎之后。老人自幼喜愛武術,7歲開始學習騎馬射箭,為清代
江湖異人覺林和尚的第四代弟子。螳螂拳、春秋刀、螳螂棍、楊家槍、長拳無一不精。1935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運動會,楊文震以春秋刀之表演獲得山西武術器械第一名。
1937年正值抗戰緊要關頭,在山西采運處工作的楊文震負責監運軍資,曾徒手擊退劫軍資的數名歹徒。
1938年楊文震赴四川,1943年與金陵大學才女常如王番結為連理。1950年他到現在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管理食堂工作。一次,一個精神病人擺脫束縛,手持木棍瘋跑。醫護人員無人能制服他。院領導猛然記起楊文震武藝超人,求助于他。楊文震趕到,用“燕編翅”手法,先打落病人手里的棍棒,輕輕托其下頜,雙手反剪將其送回病房,化險為夷。
在古鐘市街居住時,楊文震教自己的兩兒兩女習武,院子里小朋友也跟著他學起了螳螂棍、春秋刀。多年來,每天清晨在成都市體育中心晨練的他累計義務教授了數百人楊家功夫。
長久以來,有上千年歷史的楊門武術全靠老一輩人口耳相傳。從來沒有人把楊門絕學用文字系統記錄下來。為了不讓這門絕學失傳,老人從83歲開始,與妻子一起開始整理。
小女兒常華遠用相機拍攝了馬戰用槍36勢、小花槍18勢等的分解動作。妻子用蠅頭小楷把春秋刀、螳螂棍、單鞭、楊家槍歌訣和技術要領一一記錄。歷時多年,這本記述楊門功夫的秘笈終于完成,常如王番抄了4本贈予兒女。3年前相濡以沫半個多世紀的老伴去世,楊文震又摔了一跤,從此不再舞槍。前年老人帶4個子女回鄉祭祖,得知在楊家將后人當中數他的年齡最長、輩分最高。
習武90年,老人的最大心愿就是不要讓楊家槍失傳,撫摸著熟悉的槍桿,昨日楊文震老人終于又再度舞動楊家槍,還拿出了與老伴多年精心整理的楊門武功秘笈———《器械武術舉要》。
“楊家槍講究手要急,眼要快。”操著濃重山西口音的楊文震老人隨手就擺了幾個招式,“撒手槍!”“古樹盤根!”報道說,每使一招楊家槍,老人炯炯目光隨槍而走。(劉瑤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