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膠州市膠北鎮按照“南林北果”的農業總體布局,以林果業為切入口,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堅持科技推動、速生用材林與傳統經濟林果業協調發展的新路子,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集體增收,而且大大改善了該鎮的生態環境。2003年,全鎮林果業收入達到6500萬元,僅此一項就
實現全鎮人均增收1900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速生用材林成為林業發展排頭兵
青島市迎辦“綠色奧運”口號的提出使全市林業發展迅速。通過算經濟賬,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鎮領導班子將發展速生用材林作為突破口,大力進行植樹造林。該鎮實行“政府發動,大戶帶動,農戶聯動,政策扶持”的發展戰略,在鎮南部村莊大力發展速生用材林,并且免費提供苗木,讓農戶自發種植、自我管理、自我受益,成片發展起速生楊。2003年,在鎮政府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該鎮通過引進資金,借助外力,形成了由12個林業大戶為龍頭的林業種植格局。全鎮已經形成“村有帶頭戶、鎮有典型村”的林業生產新局面,使速生用材林逐步向著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傳統經濟林果業優勢突顯
經濟林果業是該鎮的傳統產業,在大力發展速生用材林的同時,該鎮充分利用北部靠近墨水河的水源優勢,以傳統林果業為基礎,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擴大經濟林果的種植面積,提高果品質量,使全鎮林果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30多年前,該鎮北梁村就開始種植蜜桃。目前北梁村的蜜桃種植已經從原來的100多畝發展到1500多畝,每畝蜜桃的收入也從90年代初的1000多元增至目前的3000多元。在北梁村的帶動下,以北梁村為中心,周邊南梁、后柏蘭、店子等村也都發展起大面積的水蜜桃,形成了面積達到15000畝的優質水蜜桃生產基地,占全鎮面積的近1/4。蜜桃產業成為膠北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在大力發展蜜桃產業的基礎上,該鎮本著林果發展多元化的原則,引進各種名優林果新品種。目前,在王家莊村及其周圍村莊,已經形成了3000畝的紅提葡萄生產基地。和睦屯村也依據墨水河畔水源足、土質好的條件,大力引進“雙色冰淇淋”等西瓜新品種,和睦屯西瓜已在全鎮推廣種植達10000畝。
科技成為林果業發展第一生產力
科技就是生產力。隨著全鎮“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戰略的實施,膠北鎮政府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科技成為全鎮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的增收的突破口。自1999年以來,全鎮大面積引進、應用、推廣農業新技術,成功引進了果品套袋技術、果園生態覆草技術、地下微灌技術等10多項新技術。隨著全鎮林果業的發展壯大,鎮政府又與一些種植大戶聯合,成立了“超峰葡萄研究所”和“雙王農科所”,實現了從單一的引進生產技術成果到自行開發研究與引進并存的科學發展新路子。靠著自己建立起來的農業科研機構,該鎮研究出適合本地的葡萄無核處理技術,并且對多項引進技術進行改良,使之適應本地的生產條件。先進的科技在該鎮林果業生產中的運用,使林果業實現效益增值25%以上,大大增加了全鎮農民的收入。
政府是農民的堅強后盾
在以前,政府的職責就是宏觀調控,只要為農民精心選好一條路,就算完成了任務,但這條路農民究竟能不能走好,政府卻過問得很少。如今,隨著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著服務型的轉變,該鎮政府領導班子認識到,要想取信于民,就必須鋪下身子,為農民盡心盡力搞好服務。
實現政府職能向服務型的轉變,需要政府在如何更好的為農民提供服務上下功夫。近年來,鎮政府將重點放在對農產品的推介和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上。為了推介北梁蜜桃,使蜜桃能夠賣出好價錢,該鎮已經連續舉辦了六屆“北梁桃花節”。桃花節的舉辦,不僅提高了“北梁蜜桃”的知名度,而且架起了果農與客商之間的橋梁。村里的道路窄,不便于蜜桃的運輸,鎮政府拿出30多萬元對道路進行加寬。每年8月份,桃子一上市,就被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搶購一空。在鎮政府的幫助下,“北梁蜜桃”、“雙王紅提葡萄”已經成功注冊了商標,成為遠近聞名的名牌產品。在科技服務上,該鎮利用“超峰葡萄研究所”和“雙王農科所”的技術優勢,對全鎮林果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幫助和服務,并聘請市里專家為技術指導,負責對技術咨詢及病蟲害的防治。在鎮政府的努力下,該鎮林果業已發展得紅紅火火。本報記者錢卓本報通訊員王劍國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