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视频一区二区_欧美日韩午夜电影网_色综合久久99_国产美女精品视频免费播放软件

首頁 > 青島日報版面圖 > 1 > 正文
春天的故事 ——區劃調整:撥動大青島心弦放飛夢想
青島新聞網  2004-06-07 04:40:53 青島日報

頁面功能  小字】【 】【打印】【關閉

 

    本報記者陶修杰

    我們講述一段令人回味的往事,我們聆聽一段激動人心的樂章。

    以“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聞名天下的百年青島,不經意間崛起了一個“東部”,繼而奇跡般地矗立起一個大青島,實現著對自己的未來有如大海澎湃般的執著夢想。

    在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中,青島譜寫了從狹小空間伸展、進而東擴西進、最終全面展開這樣一段構建現代化大城市的“交響樂”。

    回溯構筑大青島的發展軌跡,可以說,“大青島”是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永恒夢想。正是對這一夢想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對這一夢想踏踏實實的踐行,成就了這座城市。

    而以1994年青島市市區行政區劃調整為代表的城市空間的擴張,在構筑大青島的謀篇布局中走出了一招活棋。城市的地域規模、城區容量、形象內涵,也都因此發生了最為深刻的堪稱“化繭成蝶”般的變化,繼而為這座城市的精神注入了無盡生機。

    城市發展束縛手腳:行政區劃調整勢在必行

    新中國成立后,青島市的市區行政區劃,自1951年劃定后,僅在1956年、1961年、1963年和1965年作過幾次局部性的小調整。此后的20余年基本未作變更,尤其是市區范圍,40余年基本上沒有增加。

    歷史的車輪前行到了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發表之后,新一輪開放熱潮的到來,使這座機敏的城市再度看到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夢想,在這一年第一次由決策層進行了明確的闡釋。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的迅猛發展,東部大開發以及黨政機關的東移,使這座城市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繪就一幅大青島的藍圖已經初現端倪。但是,每當青島市要采取比較大的動作時,就會感覺到束手束腳,力不從心,其中原因之一就是92平方公里的老城區過于狹窄,經濟結構比較老化,作為山東省對外開放“龍頭”的帶動分量太輕。

    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不能割斷它曾經的歷史血脈。始建于1904年的膠濟鐵路讓青島的近代繁榮史在火車汽笛鳴響的那一刻拉開了帷幕,而在此后若干年的時間里,青島在城市建設上,基本是沿膠濟鐵路發展,形成南北狹長的“帶狀”布局。這樣的城市總體布局不僅嚴重束縛了城市的發展,而且給青島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

    當時的大多數工業企業集中在城區北部,而多數的市民居住在城區南部,老市區形成了“北工南宿”的狀況。那時,疏通城區南北的交通干線只有中山路—熱河路—遼寧路—華陽路—內蒙古路—杭州路—四流南路一線,每到上下班的高峰期,大量的人流、車流都集中到此,大量市民靠乘坐公交車上下班,排隊等車難,車來了上車難,擠上了車站立難,到站了下車難。在上下班的路上耗費兩三個小時的時間成了常事。

    1994年,青島老市區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64萬人,增加到131.3萬人,人口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里10906人。住房緊張不是少數人所面臨的難題,打通腿、睡吊鋪、團結戶……這些在現代年輕人的詞典里已經瀕臨“滅絕”的詞匯,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住房緊張的情況。

    199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開發東部的重大決策,著力使青島市的城市布局由過去的“帶狀形”向“品字形”拓展。經過兩年多的建設,1994年我市東部地區的建設已經大有起色。但是,由于當時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原因,向東拓展遇到了許多現實的困難和矛盾。時任市民政局局長的宗德岱回憶說,當時已有80多個中央、省、市的企事業單位和大專院校建在嶗山區域內,有些居民小區橫跨老市區和嶗山區。當時嶗山區的居民戶口不能享受城市待遇,一些搬到東部新建小區的居民為了不使自己變成“農村人”,就采取了人搬過去住、戶口還落在市區的辦法,這就在城市管理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了許多矛盾和問題。而且,隨著城市的發展,道路交通、地下管網、通訊等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也需要城市整體規劃進行設計和安排。

    當時市內的市南、市北、臺東、四方、滄口五區的面積、人口分布不均,差距過大,相應造成了生產、生活布局不盡合理。臺東區的面積僅有7.48平方公里,人口卻達22萬人;市北區面積僅為7.09平方公里,人口卻達18.5萬人,兩區都沒有發展余地,現有的很多區屬企業不得不建在嶗山、四方區域內,造成不少區屬企業“名不副實”。

    隨著青島的建設和發展,一些地域的區域特色日益明顯,如在嶗山區中韓設立的高科技工業園和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開始形成以高新技術開發生產及旅游為主要特色的區域;李村鎮已發展成為工業和第三產業相對集中的地帶;嶗山區其他鄉鎮地處308國道和環膠州灣公路兩側,鄉鎮工業已有相當基礎,具有吸引城市工業轉移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市南、市北、臺東、四方等老城區,按照“方便人民生活,發展第三產業”的要求,加快了改造和建設,正在逐步把現有的工業企業向外遷移。但是,由于地域狹小,人口擁擠,發展余地很小等原因,這些城區發展的新優勢,卻無法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面臨制約青島進一步發展的種種困難和矛盾,市委、市政府準確地認識到市區范圍、規劃布局、發展空間、城區管理等方面與建設國際化城市的要求還不相適應的矛盾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適時調整行政區劃,將會有利于拓展城市發展的空間,擴大外引內聯的容量和整個城市的外向度,有利于城市的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更好地加強城市的建設和管理,強化城市的服務功能和對內對外兩個扇面的輻射作用。1994年初,市委、市政府決定報請中央和省調整市區行政區劃。

    各方協作:行政區劃調整順利完成

    宗德岱回憶說,早在1992年,市委、市政府就已經開始著手研究行政區劃調整的事項。從那時起,市民政局有關職能處室的工作人員就開始了前期調研,1993年,市民政局還組織專人到武漢考察調整行政區劃工作,研究調整的可行性,把根據我市實際情況起草的方案逐一向市委常委會匯報,在綜合考慮了自然環境、人口結構、生產發展、社會穩定等多項因素之后,最終形成的第七套調整方案于1993年底在市委常委會上得到了通過。

     隨后,1994年2月28日,市政府正式向省政府提出了關于調整青島市市區行政區劃的請示。在得到省政府和省民政廳同意之后,將市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上報國務院。該方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和國務院的大力支持,很快,4月23日,國務院以國函[1994]32號文批復山東省,同意調整青島市市區行政區劃。4月29日,省政府以魯政函[1994]74號文批復青島市,同意調整市區行政區劃。

    4月29日中午,宗德岱帶著有關文件回到了青島,當天下午3點,市委就在當時的臨時辦公場所———紡織療養院召開會議,向有關人員傳達了省政府批復意見,研究調整市區行政區劃的工作。會上,重點研究了調整市區行政區劃的落實工作,由時任市委副書記的胡延森負責,下設辦公室,分立財政稅收、區界勘查、組織人事等幾個組分工負責,制定了調整工作的時間安排。會上,為避免行政區劃調整過程中出現亂花錢、突擊提拔干部等不良現象,時任市委書記的俞正聲特別強調了調整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梢哉f,經過周密安排,我市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了。胡延森回憶說:“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領導下,有關區和單位的同志們深明大義,統一思想、協調步伐、共同努力、身體力行,自1994年5月開始,僅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順利完成了各項交割任務,調整的人員全部到位,日常工作立即按新的秩序運行!

    調整十年再回首:已是一片輝煌

    根據調整方案,在市轄區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將臺東區、市北區、四方區吳家村街道辦事處和錯埠嶺街道辦事處合并,加上嶗山區中韓鎮的一部分,設立新的市北區;將四方區往北擴大到李村河南岸;將滄口區剩余部分與李村鎮合建為李滄區;將嶗山區作大的調整:中韓、沙子口、北宅、王哥莊四處鄉鎮組成新的嶗山區,原嶗山區北半部的8處鄉鎮組成城陽區,一部分合并到李滄區。調整后的區級建制為: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嶗山區、城陽區、黃島區。市內區域面積擴大到了110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了240多萬。

    新的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已經過去了整整10個年頭,10年之后再回首,人們切實體會到,行政區劃調整大大增強了城區的活力以及對全市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區劃調整之后,各區的經濟走上了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軌道。胡延森以嶗山區的新變化為例給記者列舉了一組對比數字:1993年原嶗山區的 G DP為45.0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為1.86億元。2003年新嶗山區 G DP為151.11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8億元,分別為老嶗山區的3.35倍和4.19倍。2003年城陽區的 G DP為197.62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8億元,分別為老嶗山區的4.38倍和2.58倍。二者合并計算 G DP達到348.73億元,地方財政12.6億元,分別為老嶗山區的7.73倍和6.77倍。如果再加上劃歸李滄區的李村鎮現今的數字,10年之間幾乎比老嶗山區的經濟翻了二至三番。

    區劃調整徹底改變了青島的城市建設和市民的居住條件。短短10年間,城市功能和環境面貌,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環境質量都有了較大改善。青島的城市化水平在2003年達到56.2%,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10年間,有近20萬市民走出了92平方公里的老城區,住進了舒適愜意的新家園。嶄新的浮山后小區的出現就是一個縮影。近些年,我市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持續改善,全市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7.5平方米,正積極向“戶均一套房”的目標加速推進。新的行政區劃,將東部嶗山區調整為市區,過去那種“寧要西部一張床,不要東部一套房”的傳統觀念被徹底打破,青島人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和城市意識都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巨變。

    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改善的同時,諸如水、氣、熱、園林綠化、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與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長足發展。城市自來水供水率達到100%,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一位;城市氣化率達99%,采暖地區集中供熱率達71.7%,綠化覆蓋率達到3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平方米,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23.1標臺,城市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100%;通過前海截污、海泊河污水廠等5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1%,通過淘汰鍋爐、禁燒散煤、機動車尾氣治理等,青島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6.8%。同時,相繼開展了海泊河、李村河、張村河等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和全面整治沙土路等基礎設施工程,城市環境建設日趨平衡,南北差距開始縮小。2003年,我市榮獲了“中國人居環境獎”,可以說,這一榮譽是與新的行政區劃帶來的城市發展空間的拓展密不可分的。

    這次行政區劃調整之后,東部新區如遇一夜春風遍地花開,經過10多年的建設,如今的東部已形成一座新城,成為青島新的行政、金融、商業中心;李村的商貿發展之快出人意料,李滄區所屬的嶗山百貨大樓、北方國貿、華隆商廈、嶗山商貿大廈、嶗山第一商場等大商場,無論商品銷售凈額還是實現利潤,都穩居島城商場前列,“李村商圈”在島城已是家喻戶曉,青島市北部商業中心正在這里形成……

    原來,青島老市區面積(92平方公里)與膠州灣的水域面積(高潮水位接近400方公里)之比為1:4,完成新的行政區劃后,市區面積與膠州灣的水域面積之比出現“換位”,接近4:1。青島之優勢在于海,海之優勢在膠州灣,這樣的認識再加上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構想,終于使青島產生出“氣吞海灣”的魄力,把市區從膠州灣的一角迅速擴張,形成了對膠州灣的“包圍”。膠州灣遂成為青島市區的中心,青島市區遂開始圍繞膠州灣拓伸發展。建設“環膠州灣經濟集聚帶”,把該集聚帶視作大青島新的開放啟動點、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構想,在幾年間使機械、電子、輕紡、化工、建材、飲料、鑄造等行業的多家企業落戶膠州灣畔,區劃調整后成立的城陽區更是充分發揮青島市區格局大調整形成的新優勢,把吸納城市老工業,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作為全區工業發展的重點,迅速形成了以環膠州灣產業聚集帶為中堅的新型工業區。

    ……

    這一切的一切,正在一筆一筆地向世人描繪出大青島的藍圖。

    在我們用切身體會感受著行政區劃調整給我們的周邊環境帶來的發展變化之后,冷靜下來仔細思考,不能忽視其對人的影響。胡延森在回憶那段時期的工作時說,“這次區劃調整帶來的效應中,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那就是鍛煉了干部,為培養新的城市精神注入了活力。”

    區劃調整涉及到我市的區、鎮、街道辦事處各級行政建制,一時間沖擊了方方面面的利益,也給許多同志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許多困難和不便。老嶗山區一分為四,使許多同志割舍不下。老市北和臺東兩區班子合二為一,使相當一部分同志面臨工作調整、調動甚至離職!暗牵蠹矣彩菓{著黨性保證,堅持站好最后一班崗,毫無怨言,服從大局,使日常工作沒停頓,區劃調整的任務沒耽擱,頭一天還在各司其職,第二天調整方案一公布,立即走馬上任,沒有不服從分配或借機向組織發難的,情景非常感動人!10年后的今天,已經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胡延森在回憶這些同志時說到,“他們這種服從大局的意識為我們‘誠信、博大、和諧、卓越’城市精神的形成增添了力量。”

    描繪新的發展藍圖:“大青島”已經起航

    進入21世紀,立足以往發展基礎,基于對當下城市間競爭態勢和發展走向的深刻洞察,青島多年來孜孜以求的大城市藍圖,終于“明晰”:“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構筑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國際大城市框架,這一宏大的思路為青島的未來搭起了堅實的骨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區行政區劃調整,為“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奠定了基礎。

    這次區劃調整“魔幻般地變出了美麗的現代化的嶗山新城區”,與黃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城市的東西兩翼,還平地起高樓似地聳立起了一個城陽新城區,成為市區名副其實的北大門,“品字形”的城市架構初見端倪,空港經濟區建設加快了進度,環膠州灣的鹽堿灘變成受人青睞、有待開發的黃金寶地,市區與即墨、膠州兩市的聯系更加緊密。這一切為建設“大青島”,進一步推動全局協調發展創造了新的環境與條件,增強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調整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青島對外開放20年,這個年輕的城市已經由最初的“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個風度翩翩的紳士,向全世界展示著他的魅力!按笄鄭u”的夢想,正縈繞在市民的頭腦里;“大青島”的氣息,正升騰于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按照“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戰略構想,青島總體規劃提前修編。青島、黃島、紅島“品字形”分布的三個區域成為支撐大青島的三大支點。紅島很大程度上是未來青島發展的“預留地”,而黃島至此則完全顛覆了“輔城”的概念,成為與青島傳統市區交相輝映的“雙子星座”。挺進西海岸的動人樂章已經奏響……

    從市區行政區劃的調整,到“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戰略構想的形成,這座城市就這樣完成了對自身的全面超越。

    這種超越,對于這座城市而言,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是根本性的。因為,它帶來的并不僅僅是城市空間的一次次有力的擴張。從某種意義上,它是締造這座城市未來飛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時光飛逝,青島這座城市已經被帶入嶄新的21世紀,面臨著迎面相遇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審時度勢的青島人以前所未有的宏大氣魄,在此刻再一次果敢地放飛“大青島”的夢想,一個被賦予全新內涵的“大青島”已經起航。

頁面功能 小字】【 】【打印】【關閉

 

 相關鏈接:


 下一篇:

青島地區天氣預報
 ■ 站內檢索

青 島 啤 酒
感品牌創造價值
百年青啤 盛世慶典
青島晚報新E代
陽光海健身會所
健康 陽光 海

新聞網簡介 會員注冊 廣告服務 幫助信息 版權聲明 魯ICP證 000149

青島新聞網讀者留言板 值班電話:86-532-2933059 傳真:(0532)29676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五原县| 曲靖市| 九台市| 贵德县| 隆德县| 涡阳县| 宣武区| 延吉市| 三门县| 宣威市| 蒙城县| 盘锦市| 美姑县| 荔波县| 莒南县| 池州市| 岳阳县| 呼玛县| 明光市| 太康县| 平罗县| 涞水县| 江门市| 濮阳市| 绥江县| 镇巴县| 东明县| 拉萨市| 高密市| 六枝特区| 文化| 襄樊市| 出国| 潼南县| 泰和县| 贞丰县| 平潭县| 台前县| 沈阳市| 绥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