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發生在巴黎戴高樂機場的一場坍塌事故,立刻成為中國人最矚目的焦點之一,因為死亡的4人當中,有兩名中國公民。
同樣的,5月3日發生在巴基斯坦的一場汽車爆炸案,也讓中國人極為關注,因為坐在這輛汽車里的12名乘客全是中國人,其中3人不幸遇難;4月11日發生在伊拉克的一場人質綁架案,也比此
前發生的日本人質、英國人質被綁架更讓中國人焦心——這次是7名中國人被綁架了。
這個世界如今不太平,每天在各個角落可能都會有大大小小的災難或事故發生。然而,有一些災難會讓我們特別關注:2月7日,英國蘭開夏郡莫克姆海灣的潮水給19名中國拾貝者帶來滅頂之災;3月14日,哈薩克斯坦的一場泥石流卷走了9個中國人的生命。
從世界各地傳來的這些消息,讓我們揪心的同時,也在傳遞給我們另一種信息——原來,中國人的足跡已經踏到了世界的那么多地方。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人也很多,但絕少聽說這類事情發生,因為那時國家封閉,絕少有國人走出國門;而今天,中國人已可以走遍世界,說明我們的國家真正開放了。
國家開放,公民走向世界,首先給我們帶來的,是我們的關注視野的擴大。我們一下子就記住了英國的莫克姆海灣、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因為我們有同胞在那里遇難;我們也關心巴黎機場怎么也有“洋豆腐渣”工程;或者巴基斯坦政府與恐怖分子間復雜微妙的對峙關系;中東曠日持久的以巴沖突,也成了與我們中國人密切相關的事:因為屢次的自殺爆炸,其中一些都殃及了在那里的中國勞工。
實際上,中國公民走向世界的過程,是一個讓中國人從習慣于把眼光局限于一個地區、一個國家,變為習慣于從全球的視點來打量這個世界的過程。過去,我們習慣于關起門來干自己的事,現在我們逐步融入世界主流,即使是威脅到其他國家的事情,也可能會威脅到我們,比如國際恐怖主義,比如核武器的擴散,中國人已經不可能獨善其身。
今后我們不但要關心國門之外的世界,而且,隨著國力的提高,我們會越來越多地對國際事務發言,找到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國際大家庭里的感覺。
隨著中國公民的走向世界,對于中國政府也是一種新的考驗。從前這類事情很少發生,政府相關部門對這種突發災難并沒有多少經驗。應該說,最近政府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無論是對人質的努力營救,對外國政府的合理交涉,還是對死者的鄭重撫恤,都可以感受到政府對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的重視與尊重,同時也讓國民感受到做一個中國人的自重與驕傲。
一個國家的公民可以自由走向世界,說明了這個國家的強大與自信。同樣,一個國家的公民無論走到哪里,都可以得到自己國家政府的保護,這也是國家強大的表現。當一個國家的公民,得到了自己國家政府的尊重時,他也必然能得到其他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尊重。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責任編輯: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