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嶠 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曾說過:從根本上看,我國還沒有完全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由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盡管我們實現了快速增長,但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
馬凱透露,中國去年消耗
的各類國內資源和進口資源約合50億噸,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別為世界的7.4%、31%、30%、27%、25%和40%,而創造的 G DP僅相當世界的4%。他說,中國主要產品單位產量的能耗、水耗和礦產資源消耗等,均大大高于國際先進水平。 除了馬凱所說,我們還可以看到,不斷有報道說,在高得有點嚇人的投資增長率的背后,是無效投資的不斷增加,而平均資本收益率卻在下降。一般來說,資本收益率是比利潤增長率更重要的參考系數。但是,看了馬凱的表述,是否應該這樣認為,“資源利用率”,應該是比單純的資本收益率參考范圍更大的系數。如果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所獲得的效益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先進水平,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我們這種現象延續了幾十年了,早已為人們所熟知,“轉變增長方式”的口號也提了十幾年了,但為什么仍然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呢?
節約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但為什么我們卻總是背負著高消耗、低效率的惡名呢?
體制和機制,我們不能不把原因歸結到這一點上。
有評論認為,有什么樣的制度,就會產生什么樣的道德。這里所說的“制度”,是指能夠指導、誘使和約束人們自覺自愿地厲行節約的一整套有形和無形的社會經濟制度。這種制度會讓節約和高效使用資源的人們直接受益,而讓浪費和揮霍資源的人直接受損。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只有能讓個人獲益的事情,人們才會真正自覺地去做,反之亦然。正如經濟學家所作的分析:花別人的錢幫別人干事,既不講節約又不講效率;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只講效果不講節約;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只講節約不講效果;只有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才會既講節約又講效果……
從根本上說,對資源包括資本的高效利用,這是產權獨立條件下經濟自由競爭的結果,而非單靠“思想教育”就能奏效的。觀念的轉變歸根到底有賴于制度的轉變。在粗放的增長方式仍然能獲得“收益”,包括賬面上的產值、政績、“形象工程”等等也可以成為某些人、某些部門、某些集團的“收益”的情況下,人們為什么、有何動力要改變自己的增長方式呢?
粗放的增長方式之所以幾十年難以改變,原因不外乎有兩點:一是資源的價格太便宜,因為我國的主要資源是由政府控制的,因此它們的價格無法實現真正的市場化,由于“所有者”缺位、“尋租”等官方經濟的固有弊端,這些資源的價格一般只會低估而不會高評,而“便宜”得來的東西,使用起來自然也就不大會精打細算。二是我國重要資源的主要使用者還是國有企業,由于存在體制上的先天弊端,它們對資源的利用注定就是粗放的。總而言之,我國資源利用率的低下,包括當前大部分資本收益率的低下,其根源就在于這種“計劃”的慣性,在于相當嚴重的官方色彩。
可以給出這樣一個公式: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程度,是與經濟的市場化和自由化的程度成反比的。經濟越自由、越市場化、越民間化,則其增長方式就會越“集約化”,對資源、資本的利用率就越高。反之亦然。從這個意義上說,要轉變經濟的增長方式,提高對資源的利用率,惟一的出路就是進一步全面實行市場化,把大部分資源及其使用權,真正交給市場配置,由政府來監管而不是由政府及其企業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