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藥品安全事故頻頻發生,使人們對新成立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投以越來越多的關注。昨天,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出席了國務院新聞發布會,就食品監管、藥品打假等大眾關心的話題作了介紹。
本報訊 昨日上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
理局局長鄭筱萸介紹了食品藥品監管局的組成機構、職能及藥品監管和藥品打假等情況,并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以下是主要問答情況:
問答1
管理局為什么總在食物中毒事件后采取行動,而不是在之前采取防疫性措施?
職能部門監督不力
鄭筱萸說,由于過去體制的問題,食品監督管理分散在農業、衛生、質檢總局、工商等部門。后來為了把食品管理系統地、嚴密地管起來,才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改變成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至于在一些案例中監督管理部門沒有發揮主動的情況,鄭筱萸認為是因為職能部門監督不力,并且需要建立一個更完善的信息平臺。他說,在目前這樣的體制下,幾個部門聯合作戰,密切配合,自己有信心扭轉目前的局面,更大程度地保證人民的飲食安全。
問答2
大中城市過期假冒藥品向農村轉移的情況依然存在,如何保證農村的用藥安全?
農村“兩網”年內啟動
鄭筱萸表示,農村藥品監督、供應網絡建設今年將在全國范圍內鋪開。到年底前,全國60%的縣有望建立健全農村藥品監管網絡;60%以上的縣可實現藥品連鎖、配送進縣到鄉,40%以上的行政村實現藥品配送供應進村。在北京、江西、陜西和四川的成都市等試點地區,將有90%以上的縣基本完成農村藥品監管網絡建設,90%以上的縣實現藥品連鎖、配送進縣到鄉,80%的行政村實現藥品配送供應進村。
問答3
龍膽瀉肝丸事件曾引起廣泛關注,普通消費者如何獲得藥品不良反應的最新信息?
不良反應公開發布
鄭筱萸說,2001年,我國建立了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制度。到目前為止,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共發布了六期通報。2003年9月1日,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布了《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進一步提高了各級政府、醫療衛生機構、藥品生產企業及社會各界對藥品不良反應的重視程度和防范意識。據鄭筱萸介紹,目前31個省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和解放軍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已全部建立起來。
問答4
從7月1日開始凡是沒有得到GMP認證的生產廠家都會停產,現在具體情況怎樣?
2000家藥廠即將停產
鄭筱萸回答道,目前我國共有藥品制劑和原料藥生產企業5082家。預計到今年7月1日,將有2000多家企業因未通過GMP(國際通行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而面臨停產。
鄭筱萸說,為了促進藥品生產企業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國家制定了分劑型、分步驟、限期強制實施藥品GMP認證的計劃。到2002年底,血液制品、大容量注射劑、粉針劑、凍干粉針劑、小容量注射劑生產企業已經全部通過了GMP認證,同時關閉了341家不合格企業。
鄭筱萸指出,按照有關規定,到2004年6月30日,所有藥品制劑和原料藥生產企業必須符合GMP要求。在7月1日以后,預計將有3000家企業通過認證,2000多家企業停止生產藥品,其中約有1000家企業有望在年底前通過GMP認證恢復生產。 (新華)
-圖表統計
目前我國共有藥品制劑和原料藥生產企業5082家
到2002年底
血液制品、大容量注射劑、粉針劑、凍干粉針劑、小容量注射劑生產企業已經全部通過了GMP認證,同時關閉了341家不合格企業。
到2004年4月底
藥品生產企業通過GMP認證近2800家,占當前國內市場份額80%
2004年7月1日后
預計:3000家企業將通過認證,2000多家企業將停止生產藥品
責任編輯: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