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火箭的日本軍工廠房
本報特約記者 郭斯仁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三菱重工最近剛翻修了一批備用的軍工廠房
,這些生產車間盡管平時都閑置著,但各種機器都是調試好的先進設備,一旦需要,馬上便可開足馬力進行批量生產。
民用企業背后的軍工生產
目前日本自衛隊對武器裝備需求的數量有限,但日本一些大企業在軍品開工不足的情況下,仍繼續保留著制造軍品的機器、生產線、車間廠房等設施,以備戰爭一旦爆發能夠迅速投入戰時的軍品生產。除三菱重工外,日本的一些造船廠、家電生產企業等也都設有專門的軍品生產備用廠房,企業每年要拿出很大一筆資金對這些車間、廠房進行定期檢測和維護,使其隨時處于良好的“待命”狀態。
二戰后日本的軍工生產體制一直是“寓軍于民”,也就是說國家不再設立專門的從事武器裝備生產的兵工廠,武器裝備的大部分研制任務和全部生產任務,均由防衛廳以合同方式委托民間企業完成。像“金剛”號導彈驅逐艦和“90式”坦克等武器裝備就出自三菱重工集團。
目前,在日本從事軍事裝備生產的企業約有2500家,進行研發及制造軍用產品的職員約4萬人,年度生產規模達200億美元。這些軍用裝備的生產主要集中在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電機、東芝、日本電氣、小松制作所、日立制作所和富士通等20家大型企業手中。其他2400余家中小企業只能通過承包、分包等方式獲取生產權。這些大企業在制造汽車、船舶、發動機、家用電器、電子設備等民用產品的同時,不斷將民用產品開發中儲備的尖端民用技術應用于軍事領域。例如,小松制作
所生產的輪式裝甲車,就充分吸取了本公司生產的建筑機械的液壓技術、工業機器人的自動控制技術、越野車輛的越野技術、工程車輛的特種鋼技術等一些先進的民用產品生產技術。
日本政府的積極扶植政策
二戰后,日本軍事工業曾一度徹底瓦解,但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日本軍工企業又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日本政府為了保持軍工企業對軍事裝備生產的積極性,防止其設備和技術力量轉向其他產品生產,對軍工企業采取了保護和扶植措施,主要做法有:
一是在政策上予以扶植。日本政府為保護重點軍工企業和主要軍品生產線,將軍品生產總值占企業總產值10%以上的企業列為重點軍工企業,并在經費投入上實施政策傾斜。如防衛廳每年同一些主要企業簽訂合同,保持必要數量的軍事訂貨,并提高價格30%左右,以吸引和鼓勵企業從事軍品生產。
二是在管理上積極參與。日本政府一方面每年安排一些自衛隊退役高級官員到各主要軍工企業或軍工行業組織內擔任要職,加強軍隊與企業的聯系;另一方面支持“日本兵器工業會”、“日本造船工業會”、“日本防衛裝備工業會”等一些民間軍工團體,使其起到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作用。
三是指導企業優化調整。為使軍工生產布局合理,便于戰時動員和轉產,日本政府盡量把軍品生產分散在多家企業,避免過度集中于幾個廠家,特別是對具有獨特技術的中小企業實行分散訂貨,使其做到有序競爭。
擁有巨大軍工轉產能力
目前,日本軍事工業生產潛力巨大,具有十分驚人的戰時轉產能力。日本具有實力雄厚的汽車、造船、鋼鐵、航空等民用工業,加之通過引進吸收和自主開發,已儲備了先進的軍事技術,一旦需要,日本武器裝備生產能力將會迅速地以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速度增長。如日本的坦克生產企業雖然只有三菱重工、日本制鋼、小松制作所3家,但如果把部分汽車生產線轉為生產坦克,那么坦克的年產量就可高達1萬輛。還有,日本陸?杖娮孕l隊裝備的導彈有90%是國產戰術導彈,這些導彈的生產大部分由電機廠和洗衣機廠承擔。日本的造船業位居世界前列,并已具備生產航空母艦和核潛艇的能力。有人驚呼,如果日本戰后和平招牌之一的“武器出口三原則”被廢除,那么日本制造的軍用產品就會像其家電產品一樣出現在全球。據日本一家研究機構測算,日本一旦介入國際軍品貿易,日本軍工廠商將控制軍用電子市場的40%、軍用車輛市場的46%、艦艇市場的60%。
目前,日本的軍工企業正翹首期待政府能廢除“武器出口三原則”,一旦該原則被突破,他們的軍品就能大量出口,生產成本就會降低,并能刺激日本企業開發出更尖端的武器裝備。
責任編輯: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