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6年前,管延祿還是雙星集團的一名普通職工。6年后的今天,不到40歲的管延祿一口氣開了6家雙星專賣店,個人資產超過100萬元。不僅如此,他還動員了14名親屬,籌資近百萬元,陸續在我國西南地區開了近30家雙星專賣店。
如今,像管延祿這樣成為“百萬富翁”的
職工已經將近100個。這是雙星集團大膽嘗試國資退出,向自己企業的職工和社會下崗職工出售雙星專賣店的產權和經營權而結出的累累碩果。
1997年,雙星實施了“百千萬工程”———在100個城市建立1000家連鎖店,解決10000名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在此基礎上,1998年又在西南地區大膽嘗試國資退出,出售雙星連鎖店、專賣店的產權和經營權,使一大批拿企業工資的職工成為鞋店的“老板”。同時,對社會上缺乏資金和管理經驗的下崗職工,采取“放水養魚”的辦法,或給予款項支持,或采取在一定年限內保證一定的投資回報率的辦法,使越來越多的下崗職工參與經營雙星專賣店。時間不長,雙星在西南地區的500多個連鎖店、專賣店的產權和經營權便悉數賣出,有的職工一人買斷三四個專賣店。
徹底的產權改革,使個人有了勁頭,企業也有了活力。短短幾年的時間里,近萬名代理人積極參加了集團舉辦的系統培訓,成為具有一定素質的“小老板”,遍布全國的3000多家連鎖店、專賣店,形成了覆蓋全國的市場銷售網絡,建起了中國鞋業最大的營銷服務體系。一大批小老板在發財致富的同時,還帶動了數量眾多的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本報記者林剛通訊員張艾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