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韓軍營本報通訊員鄧瑞強趙培聰
腳下的這片土地,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是從周邊三個鄉鎮劃出的“小鎮子”,一直到90年代初,駐地還只有幾條土路、數百座民房,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當時它叫王家站鄉。
日月更迭,春華秋實,歷經十多年的探索創新,這里已由一個不起眼的農業鄉鎮一躍成為孕育財富的豐饒之地,如今,它叫同和街道辦事處。幾年來,同和先后獲得首批全國17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全國環境優美小城鎮、全國青年文明社區、山東省小康城鎮、山東省文明示范鎮、青島市“十佳”小城鎮等榮譽稱號。
經濟之形與文化之魂相得益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同和的崛起是一個謎,同和的發展充滿個性,同和人走出了一條不斷創造奇跡的“同和之路”。
實施工業化是同和小城鎮發展的根本推動力
同和的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催生和壯大的以“同和集團”為代表的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增強了地方經濟實力,使得轟轟烈烈的小城鎮建設得以全面展開。原來以農業為主的王家站鄉,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也正是從那時起,同和人趟出了一條創造精品的個性化之路。
時任黨委書記的李寶杰是同和崛起的創造者和見證人。早在1996年,他帶領全處上下,采取政府和企業聯動的方式,在膠平公路、高平公路這兩條省級公路之間的同和境內,首先投資600萬元,建起一條寬敞的中心街道,并全部硬化、綠化。同時規劃設計了商貿、文教衛生、行政服務和居民生活四個功能小區,拉起了一個工業化小城市的框架。在電力部門的支持下,他們投資建起了35KV的變電站;由同和集團出資建成了現代化的綜合醫院、中學教學樓、街心公園;投資1500萬元,在駐地中心建起占地50畝的商貿中心;開發了9萬平方米的住宅小區;投資近1億元,建起涉外四星級標準的“秀水苑”貴賓村……短短幾年間,同和人用雙手奇跡般托起了一座全國聞名的小城鎮。“同和之路,就是一條依靠鄉鎮企業起步,依靠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壯大的道路!边@不僅是辦事處黨委書記張健一個人的感觸,事實上,每個同和人都深切地體會到,工業化才是使這片土地騰飛的根本推動力。幾年來,同和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化戰略,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積極發展民營經濟,不斷推進經濟工業化進程,鎮域經濟實力得到了不斷增強,成為小城鎮發展的強力支撐。目前,辦事處內有企業178家,其中有世界500強企業 L G以及TDK電子、三星電子協理企業、現代汽車配套企業、城南電機等外資企業65家。
工業化的發展,受益的首先是當地農民。駐地侯家站村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基本以農業為主,集體收入只有3000多元。而如今,全村道路70%硬化,“三大堆”沒有了,110套二層樓拔地而起,這里已經完全沒有了農村的影子,談到這些,從1978年就是村支書的李書云打開了話匣子:“俺們村現在都不吃莊戶飯了,年輕的都在外資企業打工,中年的搞三產,老年的搞組裝、看門,再加上家家戶戶出租房屋,收入一點也不比城里人差!
邊走邊聊,李書云把我們帶到了村民侯賢光家中。老侯聽說青島來了客人,二話不說就把我們往屋里讓,剛一落座,就遞過來中華煙,他的妻子則拿過來礦泉水。李書云跟我們說,“人家老侯現在可不弄‘莊戶!,與在濟南上學的閨女聯系都不寫信了,在網上發電子郵件呢!笨刹唬蛷d那邊就擺著一臺方正電腦,侯賢光接上話茬說:“要電腦并不單單是為了給女兒發郵件,主要的是從電腦上看點信息,現在是信息社會,人要閉塞了,就會跟社會脫節。”
調查中記者對比了幾組數字:1998年辦事處的財政收入不足900萬元,2003年達到了2760萬元,5年增長了3倍;1998年園區工人不足3000人,目前已達到2萬多人,平均每年轉移勞動力3000多人;1998年同和企業不足30家,目前已經發展到178家。這些實實在在的數字,是同和近幾年經濟發展的最充分說明,也為同和這座小城鎮經濟社會的全面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幾年前,著眼于推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同和人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分析論證,他們深入同和已有的企業進行了全面摸底,研究了韓國、日本等國家和臺灣等地區以及青島工業發展的特點,尤其對中國的電子、汽車等生產企業以及相關配套廠家進行了市場調研,提出了突出產業招商,把電子、汽車配件和暖通三大產業作為招商重點,把韓資作為招商主攻方向,圍繞主導產業積極培育產業集群的工業化思路。目前,同和街道辦事處僅韓國現代汽車配件企業就達到了30多家,電子配件加工企業26家,暖通設備配件生產企業17家。無疑,產業招商已經成為同和招商引資最亮麗的名片。
這些企業為同和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財力支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同和街道辦事處采取市場機制與政府扶持相結合的多元化融資機制,累計完成小城鎮建設投入資金達12億元,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形成了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居民生活區、商貿區、工業園區、文教衛生區和行政辦公區,城鎮人口以每年3000人的速度聚集,道路硬化率、路燈率、自來水普及率均達到了100%,綠化覆蓋率達到48%,城市化水平達到52%。
啟示:同和的經驗告訴我們,農村工業化是農村全面進步和繁榮的基礎,大力發展工業,打造產業集聚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僅為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保障,同時也為當地農民實現從農民到工人,再從工人到市民的轉變提供了有效的載體。
科學的發展觀是同和小城鎮發展的靈魂
到過同和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同和的天格外明朗,同和的水格外清澈,同和的路格外干凈,同和的人跟城里人沒什么兩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同和人就提出了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行各業協調發展的構想,幾年來,這座“袖珍”小城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和諧地變奏著。
在調查中,我們意外地聽到這么一件事:辦事處黨委提出明年不再大規模植樹造林,同時向市林業主管部門提出不要再給同和下達植樹造林任務。原因其實很簡單,同和已經沒有可以植樹的地方了。幾年間,他們投資1500萬元建成了1000畝的生態示范林,完成了3.8公里澤河沿岸林帶工程,生態示范林、沿河林帶和道路綠化、廠區綠化、村莊綠化等構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生態體系,綠化覆蓋率達到48%。
這僅僅是同和生態建設的一個方面。為了營造一個環境優美,生態條件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生態小城鎮,配合平度市投資6000萬元建設的污水處理廠,目前一期已經啟用,日處理污水7萬噸;總面積8萬平方米的秀水河生態示范公園使以前的臭水溝變成了大花園……
張健有句話,小城鎮雖小,對幾萬甚至更多的人來說卻是大戰略,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保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有效統一。同和加強了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2000年辦起了職業介紹所,并經青島市教育部門批準,投資600萬元,在原成人教育中心的基礎上籌建了同和職工學校。
到同和,同和的教育不能不看,從這里不僅能看到同和城市化帶來的成就,還能看到同和人謀劃發展、對待政績的科學態度。
“城市化并不僅僅是蓋幾座樓,建幾個公園或者是發展多少工業,這是表象,重要的是內涵,是人文的城市化。”隨著城市化、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同和人認識到,要使小城鎮保持可持續發展,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小城,就必須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為城鎮發展提供足夠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多年來,辦事處一直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并在小城形成了“經濟是形、文化是魂”的共識。
2002年,辦事處提出了經濟和教育同步發展的思路,并在全國鎮級率先調研《小區域教育現代化》的課題,把教育放到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無論是財政支持還是政策扶持,凡是教育上提出的要求,辦事處沒有說不的時候。2001年,為適應工業發展的需要,辦事處首先投資360多萬元,對成教中心實施了搬遷,成立了中等職業學校,2002年又投資1200多萬元,按照省規范化學校的標準,建起了堪稱一流的同和小學。3年以來,辦事處對教育的投入達到了1700萬元。目前,同和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軟硬件設施都是一流的。
目前,在辦事處黨委、政府的帶動下,同和社會各界形成了關注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同和小學校長徐紅霞的記憶中有一件難忘的事,2002年5月份,同和小學落成后不久,王家站村支部書記給她打來電話:“徐校長,我看你們學校沒有自行車車棚,我們村兩委商量了一下,決定義務給你們建一個。”事情雖小,卻反映出全社會關注和支持教育的理念。
啟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一個如何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同和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了以工富農,有效解決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矛盾,使小城鎮的發展一直沿著健康的軌道前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促進教育現代化,使小城鎮發展具備了堅實的人文素質基礎,在促進農民到市民的轉變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通過打造工業同和、文化同和、開放同和,使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相得益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榮,同和走出了一條極具代表性的城鎮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