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濟南5月25日電(孫浩、徐明貞)幾天前,濟南市燕山學校的學生郭家收到了爸爸媽媽寄給她的一封信和一個“腳印”,信中說:“爸爸媽媽親手做了這個‘腳印’送給你。人生就是腳印,你知道怎樣走好每一步嗎?那就是踏實、認真,越是踏實認真,人生就越有意義。”孩子認真地把信收藏在自己帶小鎖的日記
本里,給父母回信說“我要成為你們的驕傲!”在學校的鼓勵引導下,父母與孩子互相寫信和祝福,濃濃的親情化作了孩子成長的巨大動力。
“三八”節,學校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張賀卡,寄托對母親的愛;“五一”節,讓學生回家學做一項家務,為辛勤勞動的父母獻上一份愛心;幾位好朋友一起搞一次助殘、環保等社會公益活動,為“迎亞足賽,創文明城”盡一份力量。學生入團、入隊、獲獎,老師都會鼓勵學生給家長寫一封感謝信,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關懷和幫助。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思想感情在自覺參與中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學生的這些行動很快引發了家長的回應,家長在感謝的同時,紛紛給給自己的孩子寫信、送有意義禮物。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互動交流,推動著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斷深入。
欒佳穎的爸爸媽媽送給欒佳穎一只精美的臺表,并在信中說道,“我們最愛的女兒,‘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祝愿你努力學習,只爭朝夕,擁抱未來!”“每當我看見爸爸媽媽的信和禮物,我就感到他們特別特別愛我,我一定要好好回報他們。”或許這只小小的臺表將成為欒佳穎一生奮斗的動力。
互動交流,換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家長們紛紛表示,平時自己的關心和期望往往被孩子們當成嘮叨和壓力,要什么給什么是天經地義。現在我們主動給孩子一封信、一個小小的禮物,孩子都會興奮得不得了。孩子寫給我們的信也讓我們感動,我們把這些信作為孩子成長的軌跡好好保留。
燕山學校校長庚強斌說:“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不能硬灌道理、強制教育,要根據青少年的特點探索多種形式的思想道德宣傳教育活動。中國的父母往往不善于在孩子的面前表達自己,孩子也怯于和父母交流。我們以寫信、做賀卡、送禮物這些小事為切入點,使親情教育有了載體,學生、家長和學校一起參與和體驗教育的過程。在情感的互動中,孩子、家長包括老師都在感動中成長!”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