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5月20日電 (記者 徐冰)“不能讓‘龍口粉絲’這一民族品牌背黑鍋”。
近日,個別企業生產的粉絲存在質量問題被曝光后,“龍口粉絲”這一聲譽卓著的民族品牌受到損害,“龍口粉絲”原產地許多人士無不痛心疾首,他們向記者呼吁:“我們要倍加珍惜‘龍口粉絲’這一民族品牌,不能讓它背黑鍋”。
招遠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給記者詳細介紹了“龍口粉絲”這一民族品牌的歷史淵源。據地方志記載,招遠市早在宋代開始了普通粉絲的生產。最初以地瓜為原料,后來人們在實踐中發現綠豆和豌豆生產出的粉絲晶瑩透明,久煮而形不變,甚為爽口,堪稱上品,于是綠豆和豌豆逐漸代替了其他豆類,成為生產龍口粉絲不可替代的標志性原料。
據地方志專家介紹,“龍口粉絲”的興盛,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當地的水資源、地理資源、氣候和微生物體系構成了生產“龍口粉絲”的獨特條件。同時,在當地粉匠300多年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控制粉絲質量的“訣竅”,使得“龍口粉絲”在清末民初就名揚海外。1934年出版的《中國實業志》記載:“粉絲業為魯省特產――招遠所產,尤為著稱,據專業者統計,該縣百分之六十的農戶與粉業有關,每年輸往上海、寧波、廈門、香港、九龍、新加坡等處,占龍口粉絲出口額的百分之七十”。許多海外華人親切地稱“龍口粉絲”為“玻璃面條”、“龍須”、“春雨”等。到新世紀的今天,“龍口粉絲”已基本實現了現代工業生產,產品質量有了科學保障。目前,“龍口粉絲”已從招遠市發展到煙臺市所轄的龍口市、蓬萊市、萊陽市、萊州市。產品遠銷亞洲和歐美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3年煙臺全境出產粉絲21.7萬噸,其中出口數量達8.4萬噸。
曾參與過國家多部“龍口粉絲”標準的起草和制定的粉絲專家郭蘭堂向記者介紹,自國家對“龍口粉絲”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以來,“龍口粉絲”的質量有了國家標準,這對于“龍口粉絲”質量與聲譽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郭蘭堂對記者說:“‘龍口粉絲’不僅僅是地方名產,更是300多年形成的民族品牌,數一數我們國家這樣的世界知名的民族品牌已經不多了,我們要從方方面面倍加珍惜祖先留下的這份家產。”
招遠市一位負責同志向記者介紹,“龍口粉絲”工藝已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而這一傳統民族品牌所形成的人文資源,特別是300多年來形成的誠信資源,更值得我們發掘和繼承。這個市正著手搜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準備將“龍口粉絲”的誠信傳統融合到生產經營和品牌提升的工作之中。
“龍口粉絲”事件背后隱含著什么
近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對“龍口粉絲”進行全面檢查后,公布了首批產品質量檢驗合格的企業和產品,48家企業生產的“龍口粉絲”全部合格。在此之前,北京、廣東、香港等地各大商場的粉絲經過緊急檢測,基本都是合格產品,“蒙冤”的優質“龍口粉絲”紛紛回到了貨架上,許多人松了一口氣,慶幸還有“龍口粉絲”這樣的民族品牌基本沒有“墮落”。可是,“龍口粉絲”事件背后的隱憂卻讓我們難以輕松。
首先,公眾對“國貨”的信任度何以如此脆弱?
今年5月初,個別企業生產的粉絲存在質量問題曝光后,全國各地的商場、超市紛紛將所有粉絲撤下,消費者也是談“絲”色變。可就在此時,記者卻在“龍口粉絲”的主產地山東省招遠市看到了戲劇化的一幕,韓國一二商社(ONE
TWO CO.LTD)的社長趙顯哲(CHO
HYUN-CHUL),剛與煙臺金華粉絲有限公司簽訂了購買500噸“龍口粉絲”的合同。煙臺金華粉絲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君敏向記者介紹,他們企業生產的“龍口粉絲”主要出口日本、韓國,銷售額非但沒有受到影響,還有所上升。日本、韓國的客戶表示,他們銷售正規企業的“龍口粉絲”已有數十年,十分相信這個品牌。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屢整治屢發生,讓公眾對食品乃至“國貨”的信任度越來越低,心理承受能力已經十分脆弱。是不是我國的產品質量真的不可救藥了?從我國出口產品不斷增加、越來越受歡迎的情況看,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國貨”在國外廣受信賴,在國內卻頻遭質疑,信譽度越來越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如何用制度保證“國貨”在國內的質量,喚回公眾對“國貨”的信任感,我們的產品和市場管理者應當進行反思了。
其次,現行管理形式和行政管理體制如何問責?
在個別企業生產的粉絲存在質量問題被報道后,“問責”之聲不絕。可我國現行的產品質量管理形式和行政管理體制,卻使得“問責”難以落實。
目前,國內在生產過程中的產品質量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流通領域由工商管理部門負責。但這兩個部門屬“垂直管理”,是上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工商管理部門的派出機構,并不是地方政府的組成部門。此次“龍口粉絲”事件因是個別企業在原料和加工工藝環節出了問題,因此就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全權負責處理。
理論上,從這個管理形式的設計而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工商管理部門既是裁判又是執行主體,而地方政府的職責是全力支持、配合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產品質量有無問題、出現問題如何處理,裁決權都在這兩個“垂管部門”。如果地方政府沒有參與、支持生產偽劣產品,在“垂管部門”查處偽劣產品的過程中不去干擾和阻撓,而是積極配合,那這個地方出現再多的不合格產品也與地方政府無關。
“垂管部門”管理產品質量的設計可能是為了排除地方政府的行政干擾,可同時也“排除”了地方政府的責任。由于這次個別問題粉絲企業的問題出在原料和加工工藝環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決定改變以往抽查代銷產品的檢查辦法,管理前置,對粉絲生產企業的原料、生產工藝、生產過程及儲運等進行全程質量監控,可由此帶來的管理成本由誰來“埋單”?這恐怕是目前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最為頭痛的問題了。
國家管理部門與地方政府的“分權”制度或許是一種科學的設計,但從“龍口粉絲”這一事件來看,“分權”后亟待解決的是如何形成合力、分清責任、如何將產品質量問題的“問責”可操作、可落實。
第三,發展經濟能不能樹立“科學的淘汰觀”?
記者在“龍口粉絲”事件的采訪中了解到,不合格粉絲被“曝光”后,煙臺金華粉絲有限公司的訂單不減反增,他們只好在5月4日每噸提價800元人民幣。
這家公司的總經理楊君敏向記者表示,個別企業生產的粉絲存在質量問題被曝光,監管部門和政府暫停所有“龍口粉絲”的生產、銷售,進行全面檢查的措施表示理解,他認為,這樣可以優勝劣汰,更好地維護“龍口粉絲”聲譽。
在這次“龍口粉絲”的全面檢查檢測工作中,國家質檢總局責成山東質檢部門組織專門執法人員和專業檢驗機構,與地方政府聯合行動,對龍口粉絲產地的所有粉絲生產企業的生產環境、生產設備、加工工藝與生產過程、原材料、產品標準、人員、儲運、檢驗設備、質量管理、包裝標識等10個方面進行了全面檢查。在檢測合格一家、放行一家的原則下,目前已有48家企業生產的“龍口粉絲”恢復出口和銷售。除了質檢部門對6家存在質量問題的企業予以查封外,當地政府也將20多家因必備生產設備、衛生條件、環保要求不達標的企業列入清理之列。
當地一位負責同志對記者說,每一次產品質量的整治,客觀上都產生了優勝劣汰的作用,淘汰了一些落后企業。可我們還總習慣于出現問題就“突擊式”的查處、“戰役式”的整頓,造出鋪天蓋地的聲勢、期待大快人心的效果。就這次“龍口粉絲”事件而言,對“龍口粉絲”這一民族品牌和正規的生產企業,都造成了不同的傷害。我們應當盡快擯棄這種思維,樹立起“科學的淘汰觀”,將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有機結合,建立起一套科學的市場淘汰制度。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