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要中考、高考了,備考的學生們感覺到壓力越來越大,凝聚在心頭的緊迫感也日益膨脹,幾乎要達到承受能力的臨界點。這時,有的學生出現了煩躁情緒,開始在家里對家長亂發脾氣,討厭大人們向自己打聽測試成績、備考情況之類的問題;有的學生則產生考前焦慮,每次摸底考試之前總睡
不著覺,進入考場之前總是一趟趟地跑廁所;有的學生在網絡上發出了“面對高考,我真的想哭”的吶喊;還有的學生因為壓力過大難以承受,竟然選擇了逃跑,日前有媒體報道,臨近中考孩子突然失蹤,急得父母四處尋找……
不同程度的考前焦慮,不僅會干擾考生的發揮,使考試成績不穩定,還會影響到考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近年來,學生的心理問題已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
壓力失衡易產生負面影響
北京北大方正教育心理研究院的高級心理咨詢師王國梅說,雖然適當的壓力是學習的動力,但不同的人承受壓力的水平也不同,只有當壓力水平與個人的能力相當時,效率才最高,否則,壓力就會變成阻力。
據心理咨詢師分析,現在的考生產生的壓力感主要來自過高的期望值和不恰當的學習方法。老師和家長往往給予孩子過高的期望,在這種形勢下,學生本身也往往給自己確定了較高的目標,特別是一些平日里成績較好的學生,格外關注考試結果。隨著考試的臨近,復習后期的知識量大、測試頻繁,這時學生容易發現自己存在的知識漏洞,而時間緊迫又來不及一一補上,因此產生恐慌心理,失去自信。其實,在頻繁的考試當中發現知識欠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給自己定一個合理的期望值,不必過分苛求自我,就會緩解這種心理壓力。
不恰當的學習方法是引起過分焦慮的另一個主要原因。許多考生和同學之間有不適當的競爭,不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盲目攀比,容易造成一些學生制定的學習計劃遠遠高于自己能完成的目標,而每次不達標造成的沮喪心情逐漸對考生形成負面影響。特別是一些不善于自我調節情緒的學生,更容易在一次次完不成學習計劃的情況下增加焦慮感,學習進度從而更加緩慢。
其實,考試當中有許多不可控因素,例如考題的難易程度、考試環境的變化、精神與身體的健康狀況等。如果考生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這些不可控因素上,不僅改變不了現狀,還會增加緊張與焦慮。心理師建議,應當引導自己將精力集中在可控因素上,重視如何完善知識體系的構建,制定可實施性目標。為緩解壓力,可以和同學多做溝通和交流,尋求同伴間的支持,必要時可進行心理咨詢。
著名跳水運動員伏明霞曾說過:“忽略的是金牌,關注的是比賽。”在考試中發揮出自己的正常水平,不過分在意分數,也許結果會更好。
目標選擇應放眼未來
對于許多高考生來說,考前心理緊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把這次考試當作決定人生的一次考驗。很多考生認為,只有上名牌大學、熱門專業,自己的前途才有保障。這種不切實際的選擇,不僅人為地造成考生間過于激烈的競爭,增加高考壓力,也不利于考生未來的人生規劃。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的性格、心理和興趣愛好都有特質,而這一切又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每個人學習和從業的成功取向。現在的高考生對專業沒有直接的感性認識,對未來個人的職業生涯沒有任何規劃,對將來由自然人過渡到社會人沒有成熟的思考,因而單純地把選擇名校作為至高目標。作為孩子填報志愿的重要參謀———家長,雖然考慮到了孩子未來的人生選擇,但在幫孩子選擇學校和專業的時候,往往只從個人經歷出發,以自己心目中對學校和專業的喜好來替孩子作判斷,更有甚者,以“子承父業”的傳統觀念來決定孩子的未來。這種選擇的結果,往往是上了大學才發現自己對所學專業并不感興趣,大學四年被動地學習,沒有什么突出成就,畢業時擇業就更加困難。即使暫時就業,也始終感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坐標。
現在全社會都在呼吁“培養人才”,但高考制度實際上仍然是在“選拔人才”,在這種形勢下,將職業生涯輔導引入學校的生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心理咨詢師王國梅告訴記者,北大方正教育心理研究院開發出一套專業選擇評估系統,通過對個人進行心理測試,分析評估出適合個人發展的專業選擇。我市一些比較注重心理教育的學校,如青島2中、青島9中等學校已經安排學生進行了相關心理輔導和測試,效果良好,學生在輔導當中對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打開考前心理的“千千結”,正確評價和認識自我,也許中高考就不會再成為學生的“黑色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