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已經改變了對待災害的思路:不再一味強調自力更生、克服困難是一種光榮的表現,而是追求實際利益,以獲得國際上支持,減少自己的損失
文/袁奇 本刊記者/陳曉萍
2004年4月22日晚,一則由韓國聯合通訊社率先發出的報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報道稱,當天下午1:00,朝鮮西北部距離中國大約只有20公里的龍川郡火車站,發生嚴重爆炸事故,報道稱爆炸是由載有石油和天然氣的火車相撞引起的。
事故發生后的24小時內,朝鮮政府除了宣布龍川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以外,并沒有對這一事故做進一步的表態,而事發后不久,龍川的國際電話業務全部中斷。
“從BBC播放的事故18小時后衛星拍攝的圖片,可以看到鐵路沿線的濃煙仍然沒有散去,這說明肯定是一個很大的事故。”在事發后的30個小時,也就是4月23日下午19點,本刊記者電話聯系了韓國聯合通訊社駐北京的記者趙成大,正是趙接到來自遼寧丹東線人的報料后,向總部發回了朝鮮龍川郡火車站發生嚴重爆炸事故的消息,成為第一個向全球報道此事件的記者。但趙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沒有更新的消息。
當時網上流傳的消息是,爆炸事故導致大約3000人死傷。
所有的記者云集到與朝鮮一江之隔的丹東,希望從中國境內距離事發現場最近的地方,得到進一步的消息。
但此時的丹東,一切都很平靜,雖然事發后的12個小時內,丹東各大醫院就接到整裝待命的命令,準備接收來自朝鮮龍川的傷員,但沒有一個傷員被送往丹東,而來自鐵路方面的消息是,從丹東開往朝鮮的鐵路正常發車,丹東旅行社方面也證實,去平壤的旅游團還正常發團,只是所有的旅行團改走陸路。
關于朝鮮爆炸事故的消息撲朔迷離。
兩天之后,朝鮮政府打破沉默
4月24日,朝鮮政府終于打破沉默。
上午9:00左右,朝鮮中央通訊社首次發表聲明,對朝鮮龍川火車站爆炸事件的原因做出解釋。聲明說,由于有關人員疏忽大意,朝鮮平安北道龍川火車站,一列裝載硝酸銨的列車和一列油槽車在倒軌調車時,車體觸及電線引發短路,導致火車發生爆炸。
當天中午,朝鮮平安北道龍川郡災害對策委員會委員長張松根對進入事故現場采訪的新華社記者說,事故已造成154人死亡,其中76人為小學生。隨后死亡數字上升到161人死亡,另有5人失蹤,1300多人受傷。
張松根還表示,朝鮮救災重建工作中最需要的是鋼材、水泥、玻璃、汽油、柴油及運輸工具。
23日下午,總部設在日內瓦的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發表公報說,朝鮮已經正式要求聯合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提供援助。
4月24日,一支由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國際紅十字會及其它非政府組織代表,部分國家外交官員等組成的災難評估小組開赴龍川。而此前,國際紅十字會的一批救濟物資已經先行抵達龍川地區。他們和朝鮮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一起,向當地的居民發放了帳篷、食品、藥品、廚具等生活必需品。
中國政府也決定向朝鮮政府無償提供價值1000萬元人民幣的緊急援助物資。而第一批包括2000條毛毯、300頂帳篷和食品等的救援物資,于4月25日下午運抵朝中邊境的新義州市并交付朝方。
天氣變涼之前,救援工作能否完成?
4月22日下午,朝鮮龍川火車站發生爆炸后,附近的絕大多數居民的第一反應是美國人向朝鮮投下了原子彈。事發之后,附近的居民打開廣播,希望能夠聽到官方的消息。直到24日,朝鮮的普通群眾,才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得知了龍川慘案。
新華社和人民日報駐朝鮮的記者進入龍川,在爆炸現場看到兩個10米深的大坑,無數炸碎的鐵軌、車皮和建筑物碎片散落在四周。臨近事故現場的幾個居民住宅區都已經被炸得面目全非,距離爆炸現場僅200米處是龍川郡小學,事故發生時正是下課時間,大多數孩子已經走出校園,突如其來的爆炸致使76名孩子不幸喪生。
對于朝鮮公開災難事故并且積極向國際社會求援的舉動,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地區負責人道格拉斯(Douglas
Broderic)感到鼓舞。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道格拉斯說:“我們的機構最初進入朝鮮是在1995年朝鮮發生糧食危機的時候,算起來我們跟朝鮮政府的合作已經幾乎十年的時間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在朝政府發出呼吁之后,與之進行合作。不過,這次朝鮮政府如此迅速地將此事公布出來,并納入國際社會的救援體系,這的確是一件十分令人鼓舞的事情。”
因為城市供水系統的電力設施被毀,部分居民得不到清潔的生活用水。為了保證當地群眾的生活用水的基本質量,世界糧食計劃署發放了2000只儲水容器給受災群眾,還發放了720000單位的凈水藥片。
目前,部分居民主動地將受爆炸沖擊而無家可歸的人接回家中,暫時緩解了這部分人居住的壓力,但這卻加重了有房家庭的擁擠程度,不是長久之計;而且醫療設施、藥物短缺,電力供應沒有保障,國際紅十字會駐中國辦事處發言人斯帕羅(Jon
Sparrow)則擔心,一些有關居民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則由于物資供應不足,有可能到今年10月仍然沒法解決。
斯帕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擔心天氣變涼之前救援工作能否基本完成。”
“朝鮮不希望援助是有附加條件的”
其實,朝鮮政府主動地向國際社會尋求援助,并不是頭一次。20世紀90年代中期,朝鮮發生糧食危機的時候,政府就主動向國際社會提出過援助要求。當時,朝鮮政府的報告指出,朝鮮遭到天災,呼吁聯合國糧食總署給與糧食援助,這是朝鮮政府第一次承認糧食危機。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政治系教授張璉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這說明朝鮮在金正日時代對待災害的思路已經有所改變。”朝鮮不再一味強調自力更生、克服困難是一種光榮的表現,而是追求實際利益,以獲得國際上支持,減少自己的損失。
而這一次朝鮮對爆炸事故的反應,比20世紀90年代中期主動要求糧食援助更進了一步。“糧食問題完全是天災,而這次是一個事故,暴露了管理上的一些毛病,存在人為責任的問題。所以朝鮮這一方面的舉動,也是一個新的動向。”張璉瑰說。
但耐人尋味的是,4月26日,朝鮮先是拒絕了韓國政府為朝鮮提供援助的建議,隨后朝鮮提議27日在朝鮮開城的男山賓館舉行救援問題的會談,雙方就包括救援物資運輸路線等救援方案進行了討論。28日,韓國向朝鮮提供的首批救援物資通過仁川-南浦之間的定期船舶運往朝鮮。此前韓國媒體一直分析說,龍川爆炸應該成為加強南北合作的契機。
“朝鮮不希望援助是有附加條件的。”張璉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中國駐聯合國大使王光亞在接受美聯社的采訪時指出,朝鮮政府在火車爆炸事故之后,“極罕見地”向國際社會發出了求援的呼聲,這一舉動與4月19日~21日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就該國經濟改革等問題出訪中國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表明朝鮮開始有了朝著外部世界逐步開放的跡象。
“只是有的時候,他們對于自己所處的環境抱有不同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會表現出退卻的一面。”王光亞說,“但是我希望他們能繼續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專家羅伯特-恩浩(Robert
Einhorn)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朝鮮的經濟改革是有內部動因的。中國就像是朝鮮的一面鏡子,不過學習是一回事,實踐是另外一回事。”
責任編輯: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