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在新形勢下搞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指明了前進方向。
山東素有“孔孟之鄉”的美譽,誠實守信的優良傳統源遠流長。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誠信建設,圍繞大力弘揚齊魯文化、維護山東良好信用形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幾年,我們結合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集中整治失信違約行為,積極鼓勵地方政府、行業和部門開展誠信試點,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信用監管的路子。2003年6月,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推動“誠信山東”建設的決定,把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一、以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為目標,建立以依法行政和取信于民、服務社會為主要內容的政府信用系統
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政府的信用狀況如何,對全社會有著重大影響。近年來,有的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意識不強,行政決策、行政管理的隨意性較大,工作效率低下,透明度不高,甚至進行權錢交易,以權謀私,嚴重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對外形象,群眾對此意見很大。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明確提出,信用建設必須從政府自身抓起,各級政府要率先垂范,有諾必踐,做誠實守信的表率。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從2001年開始,我們結合政府機構改革,在全省范圍內廣泛開展了以提高行政效率、優化發展環境為主要內容的“政府提速”工作,加大了行政審批改革力度,分三批對省級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清理和壓縮,精簡比例達61·7%。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市縣和省市直部門共建立政務中心和便民窗口3200多個,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辦公,一站式服務,通過“政府提速”,各級政府機關和廣大公務員的精神面貌明顯改觀,服務意識明顯增強,工作作風明顯改進,工作節奏明顯加快,行政效率明顯提高,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受到社會各界和投資者的一致贊揚。推進依法行政,規范政府自身行為。進一步強化政府公共服務意識,提高政府為社會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建設信守承諾、廉潔公正、務實高效的服務型機關。為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多頭執法問題,2001年我們選擇6個城市進行綜合執法試點,取得經驗,2002年在全省17個市全面推開,有效地解決了多頭執法、職權交叉、機構膨脹和效率低下等問題。
推行政務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圍繞建設“陽光政府”,充分利用政府網站等多種途徑,面向全社會及時發布政府規章、辦事制度和政務信息,溝通基層和群眾對政府工作發表意見和建議的渠道,強化了群眾對政府的監督,提高了政府運作透明度。為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省政府制定了《山東省行政效能投訴處理暫行辦法》,著力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的管理和監督。2003年前11個月,全省受理行政效能投訴7561件,有2069名公務員因行政無作為或亂作為分別受到通報批評、經濟處罰、行政告誡、組織處理和紀律處分。
二、以“強化約束監督,促進誠信經營”為目標,建立以信用征信、信用評價、信用自律和失信懲戒為主要內容的企業信用系統
企業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和當務之急。由于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當前一些企業還存在惡意逃債、合同違約、債務拖欠、偷逃稅費、走私逃匯、商業欺詐、假冒偽劣等失信現象,不僅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損害了消費者利益,而且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推進企業信用建設,我們重點抓了三項工作:
一是建立企業信用聯合征信機制,分步推進統一的信用數據交換平臺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先易后難、逐步完善”的總體思路,從2002年開始,我們組織專門力量進行“誠信山東信息網”的總體設計和研究開發,并列入全省政務信息建設重點項目。2003年4月網絡基本建成并開始試運行,7月30日正式開通。目前,信息網累計收集整理了2·8萬戶企業的基本信息和650戶企業的信用信息。通過對企業信用信息的征集、建檔和規范傳播,大大提高了企業的信息對稱度,減少了企業的失信行為。
二是強化企業信用監管,健全失信懲戒機制。各有關部門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密切聯系部門和行業實際,探索加強信用監管的路子和途徑。省工商局制定出臺了《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統企業信用管理辦法》,完善企業“經濟戶口”,加強企業信用監管,進一步促進了市場信用環境的改革。省建設廳組織全省建設類企業和中介機構開展“千家企業誠信宣言活動”,向社會承諾“十個堅持、十個反對”,恪守誠信,規范運作。省國稅、地稅、質監、物價等部門制定并實施了加強稅收征管、質量技術監督、價格信用管理的具體辦法。
三是加強企業信用監管,規避信用風險。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經濟主管部門制定了加強企業信用管理的具體辦法和措施,督促和引導企業依法經營,誠信立業,強化信用自律,塑造良好的信譽形象。重點加強了企業在生產經營、稅金繳納、金融信貸、往來賬款、財務核算、數據統計、勞動保障和中介承諾、資信評估等環節的管理,有效地改善了企業的信用狀況。
三、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創建文明社會”為目標,探索建立以數據收集、使用和披露為主要內容的個人信用系統
個人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社會信用歸根結底靠個人信用。個人信用管理涉及面廣,運作模式復雜。為此,我們注意從重點領域和重點群體入手,積極穩妥地探索、推進。
加強公民信用道德建設,強化全社會信用意識。結合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全民進行誠實守信教育,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商德商譽教育”活動,重點進行以誠實守信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教育。全省共有210多萬名職工參加了學習和培訓,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反響。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廣泛開展了“信用村”、“信用戶”評定活動,既支持了地方經濟發展,又增強了全社會的信用意識,取得了政府、銀行、企業三方共贏的成效。
以社會重點人群為對象,探索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強化對社會重點人群從業經歷、信貸消費、不良記錄等個人信用征集,面向社會開展個人信用評價、評估業務。濟南市為近萬名回國創業人員、高新技術從業人員和企業法人代表建立信用檔案,為建設個人信用體系探索了新路子。完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建立相應的約束管理體制,積極鼓勵和促進個人消費信貸發展。全省個人消費信貸總規模由2001年的275億元提高到2003年的833億元,年均遞增74%。
四、以“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為目標,發展以信用咨詢、信用評價、信用擔保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信用服務系統
信用服務業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迅速發展的新興行業。建立科學、規范、公正、權威的企業信用評估體系,開展企業信用等級評估、綜合信用報告及專項信用報告服務,是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我們堅持著眼長遠,未雨綢繆,超前研究決策。一是針對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研究制定了《山東省信用行業發展規劃》,確立了全省信用行業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分步實施計劃和具體措施,形成了合理的行業結構。二是在嚴格市場準入的前提下,通過規范設立、對外引進等途徑,培育了一批經營規范、實力較強的信用服務機構。三是培育信用需求,引導和促進信用市場的適度發展。以信貸融資、信用擔保、企業資金結算和個人消費信貸為重點,有計劃地開發專業機構、企業和個人的信用需求。四是加強對信用中介機構的管理,使其在嚴格監管的條件下開展社會信用服務。省財政廳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了“會計誠信建設年”活動,加大了對造假賬、提供虛假財務信息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2003年,對1203個會計資格年檢不合格的單位進行了處罰,對3680名會計人員進行了誡勉培訓。
通過開展“誠信山東”建設,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明顯增強,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2003年,全省通報制裁逃廢金融債務企業59家,涉及金額28億元,與2001年相比,分別減少290家和56億元。目前,我省擁有全國馳名商標29件,中國名牌40個,山東名牌465個,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95家,省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2417家。
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推進“誠信山東”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是一項必須長期抓好的戰略任務,貫穿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過程。我們的體會是:
第一,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必須真正提高思想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措施。必須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信用文化,通過普及信用教育,提升信用道德,培育信用理念,使誠實守信和遵紀守法觀念深入人心,領導機關和廣大公務員遵諾守信、廉潔公正、依法行政;企業誠實守信、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維權能力進一步提高。
第二,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必須發揮政府的表率作用。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市場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乃至整個社會信用,都是由政府信用來推動和發展的。打造“誠信山東”,政府必須率先垂范,大力建設有限政府、陽光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廉潔政府。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民,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通過政府的誠信建設帶動全社會誠信建設,使誠實守信成為全省人民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使信用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必須著力抓好社會中介機構建設。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擔保公司、資信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資信評級機構、資質認證機構等中介機構提供服務。政府既要創造有利于中介機構規范運作和發展的社會環境,又要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及時發現、警示、糾正中介行業不誠信的行為。要建立中介機構守信獎勵和失信懲罰機制,使誠信者在名譽上、經濟利益上得到好處,使有不良記錄者付出代價、名譽掃地,直至被繩之以法。
第四,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必須搞好法規制度建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誠實守信作為一種社會規范,不僅需要用社會道德加以約束,還必須將這一規范提升到法律和制度的高度,賦予其法律強制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必須以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為保障,堅持法規優先,制度先行。要在國家統一的法律、法規框架下,研究制定地方性信用管理法規和相關制度規范,用法律法規確保公平,確保誠信。
第五,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必須切實加強輿論監督。營造濃厚的社會輿論氛圍,是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手段。提高全民的誠信意識,樹立良好的道德規范,必須加強全民誠信教育,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誠信宣傳教育活動,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無信堪憂”的社會輿論環境。
(原載2004年第8期《求是》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