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nbs
p;4月13日傍晚,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籠罩在一片雨霧之中。略感悶熱潮濕的天氣,因航班延誤滯留的旅客,使人宛若置身一個長途汽車站。
李衛東終于出現在視線中。白色運動服、藍色運動鞋、身材挺拔。半年來,這位中國醫學基金會新藥發展基金管委會副主任、
S ARS疫苗課題組負責人總是在各地奔波。為了打聽他的行蹤,記者費盡周折。
記者的突然到訪顯然令李衛東左右為難。最終,在人聲嘈雜的機場茶座,軍人出身的 S
ARS疫苗專家丁若愚陪同他一起坐了下來。從去年11月1日開始,包括他倆在內的9位科研人員陸續給自己注射了 S ARS滅活疫苗。
血中已有抗體能夠殺死病毒
一個月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告知記者,2003年11月1日,李衛東、丁若愚和鄭海發三人在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P3實驗室首次給自己注射了 S ARS滅活疫苗。隨后,武漢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孫理華等6人也給自己“打了針”。
這兩批“人體實驗志愿者”都是參與中國醫學基金會“人用 S
ARS病毒滅活疫苗”研制的科研人員。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武漢大學醫學院均是中國醫學基金會該項研究的合作單位。
注射疫苗3個星期后,他們發現,從自己身上抽出的血即使稀釋200倍,也能中和病毒(即殺死 S
ARS病毒),血液中的抗體是一般 S ARS康復者的70倍。
此前,他們研制的疫苗已經在老鼠、兔子和狗等小動物體內進行了大量安全性實驗。
注射疫苗后,這9位科研人員分別在各自的
P3實驗室隔離了一個月。吃飯、洗澡、工作和休息都照舊,每周抽一次血,檢查是否有活的 S ARS病毒和抗體。
抽血一直持續了3個月。丁若愚說:“我們沒有任何不良反應,照樣夜以繼日地工作。現在我們的血中已經有了能夠殺死
S ARS病毒的抗體。”
I期臨床階段未獲國家批準
根據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提供的消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還未批準中國醫學基金會“人用 S
ARS病毒滅活疫苗”進入 I期臨床階段,他們正在武漢大學醫學院 P3實驗室進行第二批16只恒河猴的動物實驗,以補充申報材料。
如果加上第一批18只,中國醫學基金會已經動用了34只恒河猴用于動物實驗。
“我們在項目評估時就講清楚了它的各種風險,包括 S
ARS疫情的不可預測和可能產生的免疫病理現象,但股東們,尤其是一些愛國的華僑和商人仍然支持。這個病的最大受害者是華人,他們希望做成功,然后捐獻給國家。”李衛東說。
人體臨床研究我國開創先河
今年1月19日,新華社播發了國家正式批準 S ARS滅活疫苗進入
I期臨床研究,不久將首次進行人體臨床研究的消息。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準 S ARS疫苗用于人體臨床研究的國家。
兩天后,一條消息出現在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網頁上:2004年1月19日上午12時,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正式取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簽發的“
S ARS病毒滅活疫苗”藥物臨床研究批件。
今年2月4日,新華社再次播發了一條醒目的消息:30名志愿者將接受 S ARS疫苗
I期臨床研究,為期3個月,將在北京、廣東或廣西選取一地進行。新華社稱, S ARS疫苗課題組已經向有關部門提交了關于開展疫苗臨床研究的具體實施方案。
消息甚至公開了方案的部分細節:一半為男性,一半為女性,年齡在18歲到40歲之間。志愿者要經過查問病史、體檢和臨床觀察判定為身體健康,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才能接種試驗性疫苗,接種前腋下體溫不超過37攝氏度。
臨床時間表還在排定中
2004年4月14日,離獲得批準
I期臨床研究已過去近3個月,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仍然沒有任何消息。此前傳聞該公司將在4月中召開新聞發布會,并在月底正式啟動 S ARS疫苗 I期臨床研究。
4月9日,該公司市場部高級企劃經理尉嵐向記者證實,當天北京科興的疫苗專家正在日內瓦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討論臨床方案的技術細節。“除此之外,我沒有更多的信息提供給你。”3個月來,她總是重復著這句回答。
科技部農社司副司長王宇負責 S
ARS疫苗研制隊伍之間的協調工作。他強調了和世衛專家商討的必要性。“目前世界上要進入臨床研究的 S
ARS疫苗有10家左右,而我們是第一家。我們希望拿出的是獲得國際公認的非常規范的 S ARS疫苗臨床方案,能夠對別國開展類似研究起指導作用。”他說。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所長董小平說:“對于人體實驗,我們是慎之又慎,目前正在和世衛專家進一步交流。至于什么時候正式開始人體實驗,我還不知道。”據《南方周末》編輯整理
關鍵詞
P3實驗室
P是英語 p rotect (保護)的縮寫,
P3實驗室適用于主要通過呼吸途徑使人傳染上嚴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滅活疫苗
目前廣泛使用的疫苗主要包括滅活疫苗、基因重組疫苗和減毒疫苗三種類型。其中,滅活疫苗最經典。人們在獲得病毒以后,對其進行一定的處理,可以使病毒完全喪失活性,從而得到被殺死的病原微生物,進而制成滅活疫苗。
研究顯示,非典病人經過血清療法康復后,能獲得免疫,表示人工免疫是可行的。
研制生產三大程序
疫苗如果獲準進入臨床,要經過一系列程序:一期臨床實驗人數很少,一般只有幾十人,主要觀察疫苗是否安全,接種后是否產生免疫力,實驗對象嚴格隔離,受到密切監控;二期臨床實驗對象加大到幾百人,主要研究和評估不同劑量、針次、間隔時間的療效差異;三期臨床實驗對象增至幾千人,觀察大樣本情況下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專家舉例說,三期臨床實驗需要在非典爆發期間,通過選取各1000人的對照組來證明疫苗是否具有保護作用。假如非典不再爆發,那么可以說真正的疫苗難以面世。
只有這些程序一一完成后,才能申請生產許可證,大批量生產。疫苗一旦獲準進入市場,并不意味著疫苗萬無一失,一些潛在的問題可能在疫苗使用一段時間后才會顯現,因此疫苗投放市場后,對可能出現問題的上市疫苗還要做四期臨床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