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市委市政府召開的全市郊區工作會議上,杜世成同志明確指出,加快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工作核心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七個互動”。在論述大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與富裕農民的互動時,明確提出了積極培育“農民小老板”,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和自主意識,令人耳目一新。 &
nbsp; 農村最具有發展民營經濟的潛力,農民最有可能成為發展個體經濟的“小老板”。當前緊要的,是要抓住民營資本在全國范圍內流動的時機,到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招引一批大型民營企業落戶郊區,為本地農民實現就業、進而通過不懈努力成為“個體小老板”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創業氛圍。要積極搞好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引導更多的農民進入流通、服務等領域創業,在創業過程中更新觀念,增本領、長才干。繼而借鑒在下崗職工中間打造“小老板”的經驗,挖掘農民群眾自主創業潛能,積極培育一批“農民小老板”。 市委、市政府已開始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規定。諸如法律法規未規定審批的,個體企業可以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對合法經營的農村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免于工商登記和收取有關稅費;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特別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推動銀企合作,不斷解決個體私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種種舉措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大力推進農村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加快農民增收的決心。 隨著政府“利民”環境的營造和農民創業意識的喚起,必將涌現出大量優秀的“農民小老板”,帶動更多農民走上致富之路。 聶廣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