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5日電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大動因,但一些區域和地方的高房價已經成為宏觀經濟健康持續運行的隱憂。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運行與發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廣表達了自己的擔心。
報道指出,房價的虛高不僅將影響一個城市消費的穩定增長,而且將影響一個城市的長期競爭力。高房價帶來的影響是:給少數房地產開發商盈利創造了機會;對第三產業如餐飲業、服務業等的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增加了巨大的成本;現在房地產所使用的貸款多從銀行而來,一旦發生危機,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
對一些地方提出的2004年房價不會像前兩年那樣大幅上漲,但會達到與GDP增長相同漲幅的預測。王小廣認為,一個地方或一個國家長時間房價漲幅比GDP增長高,太不正常了。北京是個例外,這個例外很能說明問題。北京的房價已經很高,自然難以上漲,它大漲的時間發生在1997年,那年北京房價上漲了41.59%,之后并沒有什么大漲,基本上是穩中趨降,最近幾年北京的房價實際是小幅下跌的。北京房價的走勢將說明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價只會降,難以升。
王小廣還認為,規范地產交易將引發房價上漲,不規范或規范得不夠也漲,這太不合乎邏輯了。他說:房地產商們有5條看漲的理由,我則有10條20條看跌的理由。決定房價的最終是需求,而不是什么所謂的土地供應的變化,況且我們過去幾年土地的供應是多了,而不是少了。
因為,這次的房地產“爆發性增長”盡管與1992年海南房地產泡沫有所不同,但同樣帶有相當強的炒作性質、投機性質,許多地方房價在短短兩三年內翻番,需求已經被嚴重透支了,在房價上他認為已經透支至少5年,許多地方可能是10年或更長。今后消費增速的回落是必然的,20%以上的住房消費和投資高增長及兩位數的房價增長不可能持續。
報道最后指出,王小廣稱,房地產商們更要冷靜思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挖掘大眾住房消費潛能上,提供“物美價廉”的住房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