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經濟大省,山東的發展歷來備受關注。2003年山東省的工農業生產總值繼續排在全國的前列,達到了12430億元,增長13.7%,這也是山東省連續13年經濟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快速發展尤為突出。記者就國企改制中的一些問題,采訪了韓寓群省長。
《中國經營報》:盡管這幾年山東省的國企改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從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整體狀況看,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你認為在改制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什么?
韓寓群:我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過程的規范問題最值得關注。近幾年,很多地方的國企改制力度很大,一大批國有企業通過改制,真正走向了市場,實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這些國有企業通過改制增強了活力、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但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改制的過程不夠規范。如有些企業在改制過程中財務審計不嚴、資產評估不實,透明度不高,暗箱操作甚至發生了內外勾結、侵占私吞國有資產的違紀違法行為。二是改革的推進方式有所欠缺。有的改制方案不夠縝密;改制方式單一;這些簡單的推進方式會人為地制造出一個供過于求的國有資產的買方市場,容易造成國有資產的貶值和損失。因此需要加大監管力度,從政策與體制的角度防患于未然。
《中國經營報》:山東省的國企改制,收獲的肯定不只是表面上的一些具體的數字,你認為,有哪些經驗和教訓是今后改制過程中應該記取和把握的?
韓寓群:談不上經驗,但有一些感受。那就是在工作中要把握好“三個原則”:即健全完善國有資產評估體系,公開、公正、合理地評價確認國有資產;建立規范、公開的國有資產交易平臺;國企改革方案要公開、民主,要讓廣大職工參與。還要抓住“三個關鍵”:就是加快建立新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認為,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投資主體單一,資本結構不盡合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社會保障基金支付壓力大,欠費問題突出。
《中國經營報》:去年,山東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化省屬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確定要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省屬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和產權制度改革,有進有退,國有資本要從有的領域退出。其中,所有上市公司國有股的整體比例將減持到25%左右;省屬上市公司減持到30%左右。據說,僅16家省屬上市公司三年內就需減持約35億股國有股。請問:是什么原因讓國有資本如此大規模的選擇撤退?
韓寓群:截至2003年底,省屬國有企業共有462戶實行了產權改革,占2002年底省屬國有企業總數1126戶的41%,涉及資產總額1233.5億元,其中國有資產311.65億元,分別占省屬國有企業的55.2%和52.9%。并且在省屬企業的改制中,沒有出現自賣自買國有產權和國有資產流失等現象。積極推進省屬國有企業改革,目的是為了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建立較為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激發活力,走向市場。
《中國經營報》:有人說,國企改制就像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模式,其實在這一點上,山東的一些做法就很有創意,比如:東阿阿膠集團與香港華潤的合作,你怎么看待這些國企改制中的大膽舉措?
韓寓群:我覺得,敢于創新是無可厚非的。其實,我國第一個場外產權交易市場就誕生于山東;第一只證券投資基金是山東的淄博基金;第一只H股是山東的青島啤酒;第一個打響國際牌的上市公司是山東的青島海爾。香港華潤集團對東阿阿膠集團的增資擴股,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創舉,很值得研究。
在國企改制中,有許多不同的路可走,關鍵是要把握住一點,讓企業向好的方向發展。決不能讓國有股完全退出來,也不一定非要國有企業直接掌握控股權。如果企業重組能夠使之走向多元化、社會化及國際化,我認為這樣的企業運作就是有意義的。(梁美娜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