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剛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
理論創新,就是要形成新的觀點、新的概念和新的原理等理論形態的東西。理論創新的基礎和推動力,就是活生生的社會實踐。理論創新的著眼點,就是要認真總結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鮮經驗,概括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的新創造,并把這些經驗和創造上升到理論高度,作出新的理論概括。理論創新的落腳點,應放在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上來,從而不斷推動理論自身的進一步創新以及發展理論創新基礎之上的實踐創新。
實踐證明,理論創新對于推動社會變革、引導社會前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社會前進的強大引擎。20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之所以出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性大轉變,不僅在于中國擁有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用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偉大政黨,還在于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了理論創新這個社會前進的強大引擎的推動作用。
科學理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過程
突破前人的理論創新,是引領人類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社會的每一次進步,無一不是當時站在時代前列的思想家、政治家,適應了時代要求,代表了人民意志,沖破舊的思想牢籠,大膽創新,提出了新的思想理論、新的政治主張、新的行動綱領,引領人民進行社會變革的結果。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首先是馬克思、恩格斯思維創新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歐洲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合理內核”,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與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主義論創造性地進行優勢綜合,勇敢地批判和超越了亞當•斯密、李嘉圖等人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說,深刻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最終必然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科學論斷,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運動創建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作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大膽創新,繼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提出了“一國勝利論”,社會主義革命在帝國主義最薄弱的鏈條———俄國爆發。他在世界資本主義新發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國際大背景下,寫出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后階段》等一系列科學著作,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列寧主義階段,創立了列寧主義,并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提供的歷史機遇和俄國國內的革命形勢,發動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勝利,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毛澤東同樣具有敢于突破前人的革命氣魄。他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將十月革命城市武裝起義戰略轉化為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開創了一條與蘇俄截然相反的革命路線,并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及時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毛澤東創造性地觀察、思考、指導中國革命,結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實際情況,使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過程中出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第一個理論成果,這就是毛澤東思想。
立足當時中國處于產業革命之前的生產力狀態條件下,鄧小平以非凡的理論創新勇氣,提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和基本的問題。我們黨搞了幾十年社會主義,他卻振聾發聵地提出: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從這個首要的和基本問題出發,鄧小平突破前人,在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問題上進行了前無古人的創新,從而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出現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第二個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
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江澤民同志同所有馬克思主義者一樣,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觀察世界科技發展形勢,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蘇東劇變、蘇東解體后世界政治格局由兩極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以及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從而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從毛澤東、鄧小平到江澤民,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縱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必須不斷前進,不斷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時代在不斷進步,社會在日益發展,人們探索真理、發現真理、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渴望永遠都是無止境的。
理論創新是一切實踐創新的先導
當今世界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對我們黨的理論與實踐提出了諸多挑戰。黨要永遠走在時代前列,就必須有執政的憂患意識,必須對理論進行創新。理論創新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理論基礎,緊密結合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緊密結合我國生產力的最新發展和經濟體制變革的實際,緊密結合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發展要求,緊密結合我們黨員干部隊伍發生的重大變化。
我們所面臨的形勢變化,主要體現在:(1)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發展,世界政治格局呈多極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國際關系更趨復雜、多變、難以預測和把握。(2)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以經濟力、科技力、軍事力和凝聚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原有的區域經濟、民族經濟發展的相對平衡被打破,國際市場一體化和經濟運行規則統一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積極推動及牽制和擠壓程度明顯加劇。(3)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給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帶來深刻變化。在世界變革潮流的影響下,我國社會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就經濟社會而言,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正在進一步發展。
這些變化是對黨的建設提出的新考驗。首先,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需要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世界范圍的產業革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使我國社會的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如部分農民向工人階級隊伍轉化,工人階級內部分層呈多樣化趨勢,與非公有制經濟相聯系的各種階層不斷擴大。如何鞏固和發展新形勢下黨的執政基礎,這是新世紀黨的建設面臨的新任務。
其次,黨員的社會角色和一些黨員干部思想意識發生了新變化,對新形勢下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黨員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得不充當多重社會角色。如何加強新形勢下黨員干部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增強黨性原則,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這是時代賦予黨建工作的新課題。
再次,黨的一些基層組織建設形式的要求發生新的變化,需要進一步改進黨的領導方式,拓寬工作思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大量出現,使人們在就業和生產經營活動方面的流動性大大增強,顯然,完全依靠過去的方式、方法來實現黨的領導是不夠的。它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如何確保黨的領導能夠有效覆蓋社會的各個領域,這是必須認真研究并加以解決的重大問題。
理論創新基礎上的發展是壓倒一切的硬道理
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們。如果我們的思想認識落后于實踐,實踐就會為自己的發展開辟道路。自覺地與時俱進,自覺地開拓創新,就能夠引領歷史發展的潮流,走在時代的前頭,對新事物新變化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就必然被歷史的大潮所淘汰。
判斷某一理論是否具有科學性,有兩條標準:一是能夠正確解釋以前發生的現象;二是能夠科學預測將來的發展。發展在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是壓倒一切的硬道理,而馬克思主義理論上的不斷創新則是我們實現發展目標的必由之路。
創新不是簡單地從“過去”走向“今天”,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當今”體現“未來”。為此,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共產黨人“應當在當前的運動中代表運動的未來”,以自身的發展推動社會的發展,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
黨為什么要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這是由無產階級政黨的階級性、先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決定的。共產黨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把自身的階級性、先進性和時代性緊密結合起來。它既是時代的產物,更是塑造和推動時代前進的先鋒隊。其階級性和先進性的結合,是由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但黨的先進性又不僅僅是自身階級的屬性,重要的是它的每一步實踐都要走在時代的前列,始終保持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先進性。黨的先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決定著黨的綱領、任務和奮斗目標的實現。黨只有走在時代的前列,才能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始終充滿活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才能永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
創新是最好的繼承,發展是有效的堅持。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傳統、好經驗、好做法,需要繼承和發揚,同時又必須以改革的思想不斷研究和解決新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時期黨的建設的新形式、新途徑、新方法。新世紀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都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真正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樣,我們才能確有把握地在理論上不斷打開新視野,作出新概括,開拓新境界,黨的思想理論才能引導和鼓舞全黨和全國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