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我在城區的一家商店購買了一臺名牌新型洗衣機。回家用了幾次后,突然出現了洗衣滾筒不轉的故障。我按照店家“三包”單上的電話號碼撥通了維修服務部,接電話的維修部經理態度和善地說:3個工人已經全部到用戶家搞維修去了,自己眼下脫不開身,下午2點鐘,你在家等著,我會準時派人到你家去的。
下午近2點,門聲一響,進來了維修人員,想不到竟是維修部經理親自登門。他解釋說,維修工下鄉沒有回來,自己便關了店門趕來了。他沒顧上抽一支煙,便動手開始檢查洗衣機,調試了不一會,就排除了故障。隨后,他手拿說明書,向我和家人詳細介紹了使用方法和一般故障的排除。臨走時他一再交待,如果洗衣機再出現什么問題,及時打電話和他聯系。就這樣,原本我們全家認為是一件麻煩、難辦、堵心的事情,卻處理得這樣及時、簡單、舒心。每每想起這件事,我心里總涌起一陣感動:要是商家在經營和服務中都能這樣講信用那該多好。
然而,接下來的一件事情,就使人有了另一番感受。前不久,我在某家具城訂做了一個書柜,說好送貨時間并再三叮嚀后,便安心在家等候。過了半天也不見動靜,直叫人心急心焦。連打了幾次電話催問,店家的人總是說正在裝貨,馬上就去,態度挺好,就是讓你肚里有氣還不好撒,耐著性子等吧。直到晚飯時分,千呼萬喚的書柜才算露面。對此,兩名工人始終沒有一句哪怕是解釋的話,更別指望什么道歉了。
前后經歷的這兩件事讓我對講不講誠信、尊不尊重人深有感觸。前者看似小事一樁,實際上表現出他對自己工作的尊重和負責,不僅體現了一個經營單位的信譽和一個人的修養素質,同時也體現了對別人的一種尊重和理解;而后者則是不講信用不尊重人,拿誠信不當回事的一種表現。
誠信是商品社會存在和運行的基礎,在商業經營和銷售服務中,諸多缺失誠信的表現司空見慣,如不信守承諾,不兌現商品“三包”、故意怠慢消費者等等。不講誠信有兩種情況,一是不知道,缺乏對規則的了解;二是不重視,不執行規則。中國歷來是一個有誠信傳統的文明古國,且不說一直被弘揚的“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君子式美德,光是晉商借錢還賬甚至以身殉諾的故事,就足以叫人欽慕和效仿。要解決誠信危機問題,首先要學會尊重。于永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