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靜農懷念青島苦味老酒
王桂云
臺灣大學教授臺靜農先生,曾在《龍坡雜文,談酒》中,談到他深切地懷念青島的一種苦味老酒,表達了他的懷舊思鄉之情。
臺靜農(1902—1990)安徽霍丘葉家集人。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畢業?谷諔馉幥埃群笤诒本┹o仁大學、青島山東大學和廈門大學任教;抗戰期間,赴四川,在白沙女子師范學院任中文系主任。于1946年,應許壽裳之邀,任臺灣編譯館編纂,后在臺北市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并定居臺北溫州街龍坡里九鄰的臺灣大學宿舍。自二十年代起,臺靜農開始文學創作生涯,為現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和魯迅研究專家,并對通俗文學等的研究頗為關注;晚年在教書讀書之余,奉晉唐書則,研習書法,終成名家。
1981年前后,臺靜農曾舉行過書展,奇肆古雅,頗為轟動,有“通會前賢,不拘一格”之譽。其《龍坡雜文》一書,記述四十年間的許多事。作者在是書序言里講:“臺北市龍坡里九鄰的臺大宿舍,我于己于人一九四六年就住進來了。當時我的書齋名為歇腳庵,既名為歇腳,當然沒有久居之意,身為北方人,于海上氣候,往往感到不適宜,有時煩躁,不能自己,曾有詩云:‘丹心白發蕭條甚,板屋楹書未是家!粦n樂歌哭于斯者四十余年,能說不是家嗎?于是請大千居士為我寫一‘龍坡丈室’小匾掛起來,這是大學宿舍,不能說落戶于此,反正不再歇腳就是了。落戶與歇腳不過是時間的久暫之別,可是人的死生契闊皆寓于其間,能說不是大事?”這話說得驚心動魄。他是皖北人,又長期在北京、青島讀書教書,不習慣臺灣的氣候,當是事實;但是竟至于“煩躁不能自己”的程度,恐怕是別有原因。
《龍坡雜文》中,令人感到更親切的,則是記述人物交游,撫今追昔之文。靜農先生平生所交,多為一代名流,是書文字,凡涉及平生師友如陳垣、沈尹默、沈兼士、胡適以及董彥堂、英千里、莊慕陵、張大千、溥心畬等先生,不僅有真情,又是珍貴的文史資料。“人生實難”心緒貫穿《龍坡雜文》始終,這不僅是臺老心態的表露,又是其懷舊思鄉心情的坦言。
他在《談酒》一文中,回憶他當年在青島作客時的情形說:“不見汽車的街上,已經開設了不止一代的小酒樓,雖然一切設備簡陋,卻不是一點名氣都沒有,樓上燈火明濛,水氣昏然,照著各人面前酒碗里濃黑的酒,雖然外面的東北風帶了哨子,我們卻是酒酣耳熱的,F在懷想,不免有點悵惘,但當時若果喝的是花雕或白干一類的酒,則這一點悵惘也不會有的了。”他深情地懷念了青島的一鐘苦味老酒,其色黑,其味焦苦,臺老說,山東盡管有別的名酒,“但我所喜歡的還是苦老酒,可也不因為它的苦味與黑色,而是喜歡它的鄉土風味。即如它的色與味,就十足地代表它的鄉土風,不像所有的出口貨,隨時在叫人‘你看我這才是好貨色’的神情”。足見臺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在散發著泥土氣息。臨終前曾寫元遺山詩句的對聯云:“忽驚此日仍為客,卻想當年似隔生!边@正是其心緒的寫照。思鄉之情可見。盡管他對青島有深切懷念之情,但是在他有生之年重游祖國大陸的愿望終未實現。臺靜農先生懷著滿腹的遺憾,于1990年11月9日中午在臺北患癌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