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號經過半年多的星際旅行,于美國當地時間1月24日晚在火星的“梅里迪亞尼平面”成功著陸。在其孿生兄弟“勇氣”號屢屢受困火星的情況下,“機遇”號能否順利完成使命顯得尤為引人關注。但自登陸以來,機遇號以良好的表現打消了人們對它的顧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下面,就讓我們回顧一下“機遇”號到底有了那些“機遇”。
1月27日:“機遇”發燒。“機遇”號火星車溫度調節裝置出現了故障,但科學家認為它不會影響“機遇”號的探測工作。
1月30日:“機遇”號火星車在其著陸點附近發現火星上曾經有水存在的初步證據。
1月31日:“機遇”號火星車于美國當地時間31日凌晨從火星“梅里迪亞尼平面”發回的信號顯示,它已成功地駛出著陸艙,踏上火星表面,開始為期三個月的火星探測之旅。
2月5日:“機遇”號火星車于2月5日夜間在火星表面進行了首次行走,從而為尋找這個紅色星球上是否曾存在水的證據邁出重要的一步。
2月17日:“機遇”號火星車已成功地在火星地表開鑿出一條長約50厘米、深約8厘米的溝,以便深入觀察和分析地表以下土壤的化學成分,判斷火星上是否存在過液態水。挖溝行動持續了約22分鐘。
2月19日:美國航天航空局科學家宣布在火星的土壤中發現一種神秘的發光圓球。
華裔科學家調度“機遇”號“機遇”刨出
一條溝
美國宇航局2月17日宣布,“機遇”號火星車已成功地在火星地表開鑿出一條長約50厘米、深約8厘米的溝,以便深入觀察和分析地表以下土壤的化學成分,判斷火星上是否存在過液態水。
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杰弗里•比耶西亞德基說:“我們在火星上鑿了一個不錯的大洞。”他說,“機遇”號是在用5只輪子將自己固定在一塊坡地上后,通過用帶齒的右前輪快速旋轉刨出輪下的土壤來挖溝的,整個行動持續了約2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