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出現廣饒《退伍軍人證書》
證書是1946年新四軍頒發的,為何出現在膠州是個謎
膠州市近日發現一張1946年簽發的《新四軍、山東軍區退伍軍人證明書》,證明書的主人張振喜是山東省廣饒縣人。這張《退伍軍人證書》為何穿越時空出現在膠州?本報記者與《黃河口晚刊》記者聯手調查。
膠州發現退伍證書
去年9月,膠州市民王某在從舊書攤上買來的一本舊書中發現了這張證明書,后將此證交給了膠州市政協文史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
這張證書長30.3厘米,寬28厘米,木版套色印制,上方圖案為6面紅旗分兩邊,(其中包括兩面“民國”國旗),麥穗環繞,中間是共產黨黨徽、五星和毛澤東、朱德側面彩色畫像。證書內容為:“茲有本軍張振喜同志系山東省廣饒縣五王村人,現年四十三歲,于一九四五年入伍,在本軍服務頗有貢獻,現因殘疾不能留隊服務,經自愿退伍還籍,現發退伍金一千五百元,望當地政府按撫恤條例予以優待,此致。”落款是: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新四軍政治委員兼山東軍區政治委員饒漱石、新四軍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張云逸、新四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軍區副政治委員黎玉。時間是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蓋有“山東省渤海區行政公署之印”、并注“代”字。(見圖)。
歷經57年風雨滄桑,《退伍軍人證明書》仍保存完好,實屬珍貴。但證書為何會到了膠州?膠州市政協文史委員會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多方打聽,也沒找到線索。
多方尋找“五王”村
從證書的記載看,張振喜1946年已經43歲,現在仍在人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他或許有后代,他的村鄰或許會記得他。要弄清證書來歷,首先要找到張振喜所在的村莊。
記者分別與東營市廣饒縣史志辦公室、主管退伍軍人工作的民政局進行了聯系。廣饒史志辦的李同志打回電話說,他查到了一個“武王”村,該村原屬廣饒縣,后來劃歸東營市東營區六戶鎮。證書上的“五王”村可能就是這個“武王”村。
記者登錄東營區人民政府網站,從《東營區志》中查到,六戶鎮位于東營區東南部,東瀕渤海,原屬廣饒縣,1987年7月劃歸東營區。武王村位于六戶鎮政府西南4公里,人口一千五百多人,村民主要姓氏是姓張、李、趙,該村是明永樂年間,武、王兩氏建的,故名武王莊。后武、王兩姓遷走,張、趙、李姓遷入,仍名武王。
本報記者與東營日報社《黃河口晚刊》編輯部取得了聯系,請他們協助調查。
“武王”村里無線索
《黃河口晚刊》記者通過多日調查了解到,張姓目前還是武王村的主要姓氏之一,而且直到目前“振”字輩張姓居民為數不少。抗戰后期,東營市東營區所在的廣北抗日根據地曾經掀起過一場聲勢浩大的“大參軍運動”,此間共有四千多青壯年男子參軍入伍。1945年2月“大參軍運動”首掀高潮,這一帶3天內報名參軍的人數達到3145人。96歲高齡的李豐山老人1946年當過武王村村長,但在老人的記憶里,沒有張振喜的任何信息。該村有個四十多歲參軍的村民叫張陶春。該村76歲的張懷義老人說,1945年2月,武王村共有32人參軍入伍,但當時參加的是八路軍。村里當時沒有人參加新四軍。該村一些有家人在外地的村民,也沒有提供出張振喜這個人。
張振喜的《退伍軍人證明書》為何會出現在膠州,這背后有什么故事?《黃海口晚刊》已于本月25日刊登報道,請東營市的讀者提供線索。本報今日刊出,希望熱心的青島讀者能為我們提供線索。王法軍薄文軍廉福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