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上看到,大年初二,法國首都巴黎最有名的香榭麗舍大街上,紅燈高掛,鼓樂喧天,獅舞龍騰,秧歌翩躚,一派少見的中國大年火爆景象,讓那些沒有見識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巴黎市民大開眼界,著實歡騰了一把。眼光從巴黎轉回到我們的農村,這樣的傳統節慶活動卻是越來越少了。
過去,像上述的場景在中國農村隨處可見。一般較大的村莊,舞獅隊、舞龍隊、高蹺隊、跑旱船、跑驢、秧歌隊、鑼鼓隊……這些傳統的文化項目總會有一兩個。他們進入冬閑就開始排練,有的還要編寫棄惡揚善的唱詞,這些演出在各村間交流,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傳播了精神文明。過去,農村少年兒童的體育活動也很多,像游泳、踢毽子、打瓦、趕陀螺等,村里的廣場、場院、灣塘到處可見他們游戲的場面。50年代各村還建了籃球場,經常可見村里的青年和學生在激烈地比賽。
而現在,農村那些籃球場、場院已不多見了,大都變成了辦公樓、廠房和住宅。老人、孩子、青壯年,不分男女老少,幾乎全被趕到了電視機前、麻將桌邊和撲克攤周圍了。
現在城市社區的文體活動被充分重視起來了,搞得有聲有色,而農村的文體活動相對差一些。應該借中央“一號文件”的東風把農村的文化體育事業規劃一下,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農村重新活躍起來,讓各項體育活動在農村開展起來,讓農村孩子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王瑛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