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見到王福通之前,到網上查過他的資料。很少,只知道他曾干過發射測試站站長,在“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后,他獲得了由國家人事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和總裝備部聯合頒發的“載人航天工程特殊貢獻獎”。到青島科技大學見面聊起來,知道了他現在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實驗技術部主任,正師級,算得上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實驗的總工程師。這次來青島,是受聘為科大的兼職教授并為學生做了一次講座。
走進戈壁,一干就是21年
15歲就進入青島科技大學,20歲進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9歲評為高級工程師,34歲成為發射中心測試站總工程師,39歲成為實驗技術部主任。今年41歲的王福通在發射中心是個年輕的“老干部”。
說起自己當年分配到酒泉,王福通還能回憶起坐火車過蘭州后的印象,“全是戈壁,火車每次停靠就是一個綠洲。好在事先看過地圖,心里沒有太大的落差。”當初和王福通一起進酒泉的一共有60個大學生,現在留下的不到10個。中心的人一撥換了一撥,但王福通一直干下來。從剛開始干燃料加注工作開始,六年后開始轉向技術工作,他一干就是21年,送走了“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
王福通剛到中心時干的是燃料加注,當時這項工作主要靠手動,大部分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由于設備簡陋,每次燃料加注都會有刺激性氣體產生。現在王福通的呼吸道還經常發炎,那就是在一次事故中被燃料所釋放的有害氣體灼傷的。“現在的設備先進多了,全密封的裝置,全計算機控制,也基本沒有什么危險性了。”今昔對比,王福通頗為感慨。
兩次挑戰,王福通帶頭沖上
王福通是一個不大愛說話的人,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是我問他答。當我問到這份工作對他而言最大的樂趣是什么時,他并沒有過多的涉及每次的發射成功,“在這些年中,有幾次我帶隊自主完成了一些課題的研究和項目建設,并且都通過了實踐檢驗。在完成這些重大的課題過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得到了體現,這是我最大的樂趣。”
在記者追問下,王福通漸漸打開了話匣子。在中心的21年中,有兩次機遇、也是挑戰都讓王福通趕上了。
一次是1990年前后,中心的設備老化,需要換代。王福通帶頭承擔起燃料推進劑加注系統的設計開發和施工組裝,這是中心歷史上第一次自行設計組裝大型設備。一年的時間,王福通親自畫圖紙跑廠家,完成了這項任務。也正是這個原因,在“神舟五號”發射前一天,中心領導一再要求王福通去推進劑加注現場坐鎮,以保證萬無一失。
第二次是1993年的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建設。王福通提出在發射廠控制軟件和整體系統調試兩方面,應該由中心自行完成———在這以前都是請廠家研制和調試。冒著巨大壓力,王福通再次挑頭干起來。用他的話來說,不自己干固然可以不用承擔風險,但經過這幾次自主研制和調試工作,大批專業人才成長起來,成為了中心的技術中堅。
關于未來,在基地干到終老
41歲,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黃金年齡。在這個位置上,王福通可以選擇像其他人一樣離開到更好的崗位上去,但他很肯定的表示:我會在酒泉干到終老。
在當年的化工學院,王福通學的是化工自動化。當時他并沒有想過會到酒泉,但從巨野出來的王福通有一個比較樸實的想法:到哪都一樣,只要能做點事。他告訴記者,每年中心進新人,他都要和他們座談。“座談的時候我也不和他們說什么理想與奉獻,只是把我的想法和他們交流。不管到什么地方,都應該想想自己能為這個社會做出什么貢獻,就算我不干航天這一行,干別的工作我也一樣想。”
根據國家公布的航天規劃,我國已經開始準備雙人多天的太空計劃,包括了宇航員出艙行走,發展小型空間站等。王福通說,從我國現有的技術水平看,完成第二步的航天規劃已經具備。從下一步發展來看,進一步研究大推力火箭是我國航天事業的方向,因為這涉及到能否建立空間站。對于王福通來說,這些都是他所要面臨的挑戰。
王福通從小喜歡看一本雜志,叫《博覽群書》,他不僅喜歡這本雜志,更喜歡這四個字。他說,看書讓他勇于去面對挑戰,并戰勝它。本報記者趙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