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國際報道,從今年開始,中國內地部分高校將全面推進學分制管理,改革收費制度,學生將按照所修學分的數量繳納學費。
從報道中看,與現行的高校收費標準最大不同的是,實行按照學分收取學費后,學生可以根據經濟承受能力和各自精力,自行選修課程和專業,決定是攻讀一個還是兩個學位,是提前畢業還是推后畢業。根據學生注冊的學分數,各高校將按物價部門批準的標準預收學費,每學年結束前,按學生所學學分進行結算。
此項政策的出臺,無疑是建立在全國高校普遍推行學分制的基礎之上。以青島幾所高校為例,這幾年海大、青大、科大、建院等青島高校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學分制教學,如大一、大二打通基礎教育,大三、大四二次選擇專業;在標準修業年限的基礎上,各高校允許提前修滿總學分的學生提前畢業,也允許標準修業年限沒有修滿總學分的學生延遲畢業。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高等教育正在走出原有封閉、條塊分割的老教學模式,向一個開放、學科交叉的教學模式轉變。對于一個正在轉變或已經轉變的行業來說,其收費形式的改變往往是其內在改變的標志性外化,從這一點上說,從今年開始超過三分之一的高校將推行按學分制收費的政策正是中國高等教育教學模式轉化的一個標志性產物。
在這種轉變中,學校和學生的角色都將發生極大的變化:學生不再看做被灌輸的對象,而是把他們看做有自己主動選擇權利的受教育者;而學校也從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變成了教育資源的提供者。可以說這是高校在市場經濟下的一次變軌,即高校是把自己放在了“商品供應者”的位置上,而把學生看作是掏錢進行消費的顧客。如果再往深一點說,這種教育模式的轉變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他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有選擇哪種教育的權利。
表面上,以前學生所交的學費和自己所學的課程沒有直接的聯系,如今學生每掏一份錢都有一門課相對應;本質上,當前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手法已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靜態、封閉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要求,學生們需要更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等教育。所以對學校來說,按學分制收費所帶來的,不是換一套財務系統那么簡單,而是對高校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趙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