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山東全省農業工作會議上獲悉,2003年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一年來,全省各地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采取積極措施,克服非典疫情和部分地區嚴重洪澇災害等不利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了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
——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15億元,比上年增長5·5%;第一產業增加值1505億元,增長5·6%。主要農產品產量全面增長,全年糧食總產3435萬噸,比上年增長4·3%;棉花87·7萬噸,增長13·6%;油料361·8萬噸,增長6·3%;蔬菜8729·3萬噸,增長4·7%;瓜果2526萬噸,增長14·4%。
——農業經濟結構更趨優化。糧經作物之比由上年的57:43調整到54·4:45·6。去年,在10個縣實施了25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示范區建設工程。全省優質專用小麥達到2500萬畝,比上年增加300萬畝;優質專用玉米600萬畝,增加100萬畝。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發展到1000萬畝,標準化生產基地2500多萬畝。全省肉類總產662萬噸,蛋類424萬噸,奶類148萬噸,分別增長5·6%、6·3%、26·5%;畜牧業產值在農林牧漁業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7·8%提高到29·6%。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農產品加工及增值率達到40%,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康發展。全省各類產業化組織發展到12000多個,國家和省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88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347個,過10億元的22個;交易額500萬元以上的專業市場707個,過10億元的十幾個;中介組織發展到4143個,其他類型的產業化組織1891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共帶動基地農戶978萬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48%。列入農業部統計范圍的龍頭企業銷售收入總額達到1522億元。
——農產品市場開拓成效顯著。在第二屆山東省綠色食品暨名優農產品上海展銷洽談會和首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全省共簽訂貿易合同11·9億元,達成協議20·9億元。有91個蔬菜生產基地被北京市認定為“食品放心工程”場地掛鉤生產基地。
——農產品出口創匯和農業招商引資再創新高。全省農產品出口達到65·8億美元,同比增長25·9%。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全省農業利用外資突破8·5億美元,增長40%以上。
——農民收入有較快增長。去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50·5元,同比增長6·7%。其中工資性收入1095·5元,增長6·1%;家庭經營收入1874·5元,增長8·4%;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180·5元,增長17·1%。全省轉移農村勞動力在上年增加100多萬人的基礎上,又新增100萬人,非農產業收入成為推動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
——農村政策進一步落實。全省已完成土地延包任務的村81023個,占應延包村數的95·6%。有251萬畝土地承包經營權發生流轉,占應延包土地的2·7%。全面暫停收取鄉村公益事業金,6個市全部取消了農業特產稅,其他11個市的部分縣(市、區)也取消了農業特產稅。去年,全省農民負擔在上年農村稅費改革人均減負43·78元的基礎上,又人均減負23元以上。
作者:姜言明 趙明坤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