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走軟的美元匯率備受矚目,為此美國最有錢的人之一、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寫了篇文章《我為何不看好美元?》。他指出,美國貿易逆差導致美國的“凈資產”以驚人的速度向海外轉移。為了說明問題,他講述了一個有關“揮霍島”和“勤儉島”的故事。
勤儉島的居民很勤勞,每天努力工作以產出更多的食物。這些食物除了滿足本島居民的需要外,還能出口到揮霍島。揮霍島的居民不喜歡工作,便以本島的債券作交換,從勤儉島進口食物。隨著手中債券的大量增加,勤儉島居民開始兌換債券購買揮霍島的土地,最終完全擁有了揮霍島。
巴菲特認為,目前美國的處境正類似于“揮霍島”,如果不采取措施(例如美元貶值、貿易壁壘等)以減少貿易逆差,未來將陷入揮霍島的困境。如今,世界其他地區擁有的美國資產已經比美國擁有的境外資產多了2.5萬億美元,因而他不看好美元匯率。
巴菲特的文章是有一定道理的,長期貿易不平衡的確對國家不利。但故事中揮霍島的土地面積是個不變的定量,假設揮霍島的居民建立了一些跨國公司又會怎樣呢?這些公司投資于勤儉島的糧食生產,勤儉島居民出口糧食換得揮霍島的“公司資產”。而這些“公司資產”因為對外投資、跨國經營得力,規模一直在增長中。
勤儉島居民要完全擁有它們,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每年的對外凈投資余額,必須大于揮霍島“公司資產”的增加值。顯然,我們不能光看到外國人擁有的美國資產以每年50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卻看不到美國全部資產的年度增量比5000億美元還多———這就好比如揮霍島土地一直在增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際使用
外資共5000多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卻很少。對此多數中國經濟學家并不害怕,因為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也受益于外資進入,總資產(財富)一直在飛速增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