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號稱“防務問題的達沃斯論壇”,吸引了歐美各國防務要人和智庫人士參加。在本月7日至8日舉行的第40屆會議上,與會者高談闊論,話題自然離不開北約的作用這一重要問題。面對伊拉克戰爭后有關北約作用的問題,大西洋兩岸既表現出共同點,也顯示出猜疑和分歧。
從會議透露出的信息來看,歐美對北約的重要性看來還是有共識的。去年,也是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與德國、法國等官員圍繞伊拉克問題唇槍舌劍,“火藥味”甚濃。會后不久,德、法等國阻撓北約在伊拉克問題上向土耳其增援;而美國為發動伊拉克戰爭,則繞過北約,組建了聯軍。當時,歐洲輿論頗為悲觀,認為北約有可能壽終正寢。但北約畢竟是跨大西洋關系的基石,無論從安全、政治和經濟方面考慮,歐美都還不能沒有北約。因此,在今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雙方都試圖修補關系,維護北約。會上,德、法官員強調北約對他們國家的重要性,美國官員則贊揚歐洲國家在阿富汗維和行動中所顯示的北約“潛力”。但在觸及伊拉克問題時,雙方忍不住還要為各自立場辯護一番,表明沖突的余波猶在。
在歐盟獨立防務能力建設與北約的關系問題上,大西洋兩岸之間的猜疑似乎遠未消除。歐盟國家搞獨立于北約的軍事力量,始終是美國的“心病”。伊拉克戰爭之后,美國對歐盟加強防務聯合用意的疑慮更是有增無減。難怪在本次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人士向歐洲官員頻頻提出“北約和歐盟防務力量,孰更重要”、“歐洲國家如何分配兩者預算”等問題。歐洲國家官員一再表示,北約在安全決策上有“優先權”,但他們同時也強調,歐盟在維護自身安全方面必須有“多種選擇”,應該成為美國的“平等伙伴”。對于當慣“老大”的美國來說,這種回答恐怕很難令其滿意。
而在將北約行動范圍向中東地區擴展的問題上,大西洋兩岸看似立場相近,但姿態畢竟不等于行動。為了減輕自身的負擔,美國越來越希望北約擴大在阿富汗的防區,并直接參加伊拉克的維和行動。美國還要求北約在“改造中東國家”方面發揮作用,提出把和平伙伴關系擴展到中東地區的設想。由于歐洲國家在北約駐軍阿富汗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它們對擴大防區也無異議。但還有多少北約的歐洲成員有能力出兵或有能力增兵,還是一個問號。
至于北約直接卷入伊拉克,德、法等國仍有疑慮。美國已做出與它所稱的“老歐洲”和解的姿態,包括允許它們參與伊戰后重建,答應盡快向伊拉克人移交權力等,但德、法并不愿參加北約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當然,德、法也無意“難為”美國。
今年的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已經曲終人散,但與會者離開時仍然帶著有關北約的爭議、遺憾甚至疑慮。新華社記者黃泳(新華社慕尼黑2月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