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不僅給困難企業創造了東山再起的契機,也勢必對市北區域經濟產生較強拉動
絲織廠顯現曙光
冬日的暖陽斜照進彭少峰略感狹窄的辦公室內,在簡陋的辦公桌前,彭少峰一臉燦爛。
彭少峰是省屬困難企業青島絲織廠的廠長,而就在半月前,彭又多了一個頭銜———青島海錦都市工業園管委會主任。“組建工業園盤活絲織廠閑置廠房,使我看到了脫困的希望。”彭少峰說。
彭少峰所執掌的青島絲織廠是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企業。1991年日子尚算平穩的絲織廠上馬擴建生產線,由于資金制約,直到1996年廠房主體工程才得以竣工。在紡織業大滑坡的大勢下,該工程迅疾成了“燙手山芋”。無奈之下,絲織廠想到了分割租賃,雖幾經努力,但仍有數千平方米的房子沒能出手。
給絲織廠帶來轉機的是,所處市北區發展都市型工業思路的啟動。12月26日,作為島城第一家都市工業園區———以絲織廠為依托的海錦都市工業園區正式成立。“給企業帶來最直接變化是,長期閑置的廠房‘活’起來了。”彭少峰說,在區政府優惠政策推動下,絲織廠閑置廠房成了“香餑餑”。自正式開張起,1000多平方米廠房有了客家,目前落戶海錦都市工業園的小企業已達27家。
更令彭少峰舒心的是,轉型工業園后,物業管理、保潔、治安管理、設施維修等工作,給絲織廠提供了50多個就業機會。“在國家扶持政策之外,盤活閑置資產是企業脫困最有效的途徑。”彭少峰有感而發。
小老板的“孵化器”
市北區工業企業中,有主導產品者不足總量的1/3,技術含量不高的生產加工型、配套加工型企業占了2/3。閑置的廠房面積不下20萬平方米,大量閑置資產不能盤活,成了區政府一塊心病。去年4月,市北區政府出臺了發展都市型工業規劃。按照規劃要求,到2005年市北區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達10-15處,面積10萬平方米。
“對于正在發展的市北民營經濟而言,都市型工業園區是最佳平臺。”市北區工業辦副主任李文英稱,為鼓勵投資者進駐都市工業園,區政府出臺很多優惠扶持政策。目前進駐工業園者中,民營企業占了80%多,民營企業扎堆有利于政府集中“幫扶”,特別是對一些科技型民營企業的迅速成長非常有力。
實際上,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成功運作后,對市北區區域經濟將產生很強的拉動。近年來,市北區大做“商貿”文章,成績可謂斐然,但商貿興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區位。在目前商業旺地越圈越少的背景下,市北區必須重新定位,而恢復萎縮的第二產業,則是最有效的選擇。記者劉宗偉
曾到上海“取經”
據市北區工業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2002年10月副市長張銳帶領我市市內各區有關負責人赴上海參觀學習“上海都市型經濟”。區領導認為,市北區與上海有許多相似之處,非常適合發展都市工業。去年4月,市北區組織了規模較大的“取經”團。回到青島后,迅速制定出臺了發展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的有關政策、規劃,都市型工業園區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都市型工業
都市型工業指依托大都市獨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現代物流、資金流等社會資源,以產品設計、技術開發和加工制造為主,以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為基本載體,能夠在市中心區域生存和發展、與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有就業、有稅收、有環保、有形象的現代綠色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