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民工李仙仁可能說不出我們的城市精神是什么,是用哪幾個詞來表述的。在一個遠離他“一畝三分地”的陌生的城市里當一個急救擔架員,他“分內”的事情原本是很簡單的“付出勞動、獲得報酬”。
他扶著老人上擔架的時候,我們不會注意他;他背著孕婦上急救車的時候,我們沒有看見他;他把擔架重的一頭往自己肩上扛的時候,我們無法知道他。但是,在一個瑟瑟寒夜,在刺骨的寒冰中托起一個女孩生還希望的時候,我們不可能不看到他。
我們看到了他,看到了一個農民工的質樸、善良,也看到了我們“城市精神”的另一種詮釋。我們的農民兄弟李仙仁們,他們也在為我們的“誠信、博大、和諧、卓越”添磚加瓦。
在我們這座城市,有許許多多一面惦記著家里土地收成,一面在城里早出晚歸從事各類勞動的農民工。因為他們,城里人的生活更加方便,城市的容顏更加美麗。
李仙仁就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他瘦削、靦腆,淹沒在城市的人流中毫不起眼,但就是大年初二晚上的一件事,讓這個城市的許多人認識了他。
2月7日,聽說自己救上來的小女孩已經蘇醒,李仙仁捧著花籃到醫院去看望。在市立醫院的重癥監護室(
I CU),聽說是救人的急救擔架員來了,醫護人員特別通融讓他進去(醫院 I
CU一般不允許探望病人)。小女孩躺在病床上,因氣管插管,她無法講話,但美麗的大眼睛在李仙仁臉上掃來掃去,顯然,她對他是陌生的。但李仙仁很高興,這個可愛的孩子是他從冰窟里救上來的,他為自己驕傲,更由衷地希望這個孩子早日康復。雖然他的家庭經濟拮據,但他還是給孩子拿出200元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