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據文匯報報道,在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4年高考加分政策中,首次規定,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跡者可以加分。多年來,可以享受加分投檔政策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一般是省級優秀學生、學科競賽獲獎者以及具有體育特長的學生。今年第一次將思想品德納入加分范圍,對在高中階段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者在高考錄取時適當加分投檔。這一改革信息傳出后,在高校和中學中激起強烈的反響。高校:歡迎“德育好”的學生
給思想品德好的考生加分,高校普遍持贊成態度,認為這一規定對引導中學生培養綜合素質大有裨益,是順應潮流之舉。作為高校,在招生中都希望招到好生源,但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成績不能全面體現考生的素質,高分考生并不就能成才,而那些思想品德好或者具有某些特長的學生可能具有更好的培養潛力。中學:良好初衷還需措施保駕
有部分中學校長認為,為品德加分,其出發點是好的。增列品德加分,可謂彌補了原有政策的不足。但政策出臺了,配套的措施就得相應推出。思想品德是否優秀如何定性,定性之后如何定量,這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盡早拿出方案。如果將裁量權完全交給高校或者中學,就難保政策不會走形。憂思:別讓新政策滋生腐敗
由于思想品德列入加分政策后最高可加20分,這對一分千金的高考錄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數值。因此,品德加分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一旦缺乏量化的指標,很容易像過去的免試保送生政策一樣變味,甚至滋生腐敗現象。不少中學老師和家長都有這樣的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