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天氣滾動預報、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不經意間,氣象經濟正以越來越快的步伐向我們走來。更令人耳目一新的還有“空調指數”、“啤酒指數”、“情緒指數”,這些新穎的指數都和氣象信息服務有關。
隨著社會的發展,除公益氣象信息外,人們生產生活中對氣象的個性化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這些氣象信息服務在世界許多國家都是有償提供的,“氣象經濟”因此應運而生。
國外氣象經濟學界流行著這樣一條“德爾菲氣象定律”: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即企業在氣象方面投入1元,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德國商人發現,夏季氣溫上升1攝氏度啤酒銷量就會增加230萬瓶,氣象公司便開發出“啤酒指數”,作為啤酒廠調整產量的重要參數;日本商人發現夏季30攝氏度以上的氣溫多一天,空調銷量即增加4萬臺,日本氣象公司便發明了“空調指數”。國外類似的還有“霉變指數”、“感冒指數”、“支氣管哮喘指數”等等,可以說五花八門。
盡管許多人對“聽天由命”一說有不同的見解,但靠“天”吃飯不是玩笑。有關氣象經濟資料介紹,在日本,每小時雨量超過3毫米,客流量會劇減;氣溫升至攝氏24度,泳裝開始走俏;至攝氏29度時,雪糕比冰淇淋好賣,超過30度,冰淇淋的銷量則下降,而爽口的清涼飲料此時銷量大增。尤其是與有天氣變化息息相關的餐飲業,對氣象資料的依賴不可代替:人們的食欲指數、食品霉變指數等等,都可用來幫助企業預測并提前確定生產營銷計劃。
記者在青島市氣象臺采訪中了解到,1997年夏天,全國天氣反常,出現了“北熱南涼”現象,而青島海爾集團向中央氣象臺購買了當年全年的天氣分析預報,了解到充分的氣候情況,于是在眾多空調廠家據守長江以南地區之時,及早調整了銷售策略,“屯重兵”于北京及東北、華北地區,終于大獲全勝。海爾以較少的投入,贏得空調市場,這已成為我國氣象經濟成功的案例。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氣象,并與國家氣象中心專業氣象臺建立了業務聯系,定期獲得氣象部門專門為企業定制的氣象信息。
不過我市的氣象經濟還處于起步狀態,氣象信息服務市場仍有很大的潛力。據介紹,目前我市氣象臺已開通了專業氣象服務網站和手機氣象短信服務平臺。這方面發達國家已相當成熟。在日本,僅東京一地就有上百家氣象服務公司,美國私營天氣預報公司約有300多家,其服務范圍非常廣泛。
氣象對經濟的影響正在日益加大,氣象為社會諸多行業的發展帶來無限商機。據青島市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汪中虎介紹,目前,青島市氣象臺與青島泰能集團開展《燃氣供氣量短期預測系統》已投入使用,其經濟和社會效益正在顯現,并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他們還與市國土資源局聯合開展山地滑坡和泥石流預報服務,與市林業局聯合建設氣象自動站的氣象資源共享也達成協議。此外,青島市氣象局還與市水利局就開發空中水資源達成共識,沙塵暴、紫外線和酸雨觀測也已啟動……
方興未艾的氣象經濟,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市的一個氣象信息服務市場正在孕育之中。本報記者宋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