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空間零距離、感情零距離”是膠州市九龍鎮長期堅持的服務理念。這兩個“零距離”,使干部真心實意為群眾解決難題,而群眾也愿意向干部反映實際問題,從而密切了干群之間的關系。
走到“第一現場”,實現空間上“零距離”。在實際工作中,鎮干部真誠面對群眾,在接到情況報告后,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去解決處理問題。2003年,同三高速公路施工時,北匡家瑩村進村路要被切斷。鎮黨委、政府了解情況后,立即出面與同三高速公路施工方協調,為該村重修一條進村路,新建一座過路橋。去年8月份,因過路橋的施工質量不合格,村民們又與施工方發生爭執,造成工程受阻。鎮領導聞訊后,帶領工程技術人員迅速趕赴現場,對群眾反映橋的問題進行了現場勘察,當場決定此橋拆除重建,并責令有關部門追查施工方的責任。同時,他們又教育群眾要顧全大局,不能因小事耽誤了國家重點工程的實施,使同三工程順利恢復了施工。在九龍鎮,像這樣在第一時間趕到第一現場解決的信訪問題,去年就有10多個。
經常換位思考,實現感情上的“零距離”。九龍鎮倡導干部們要善于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上,體諒理解群眾想法和要求,在溝通交流中消除矛盾隔閡。殷家洼村有一位上訪“老戶”,她因為對村干部抱有成見,便常年寫信上訪。鎮主要負責人包案后,多次上門找她談話,又協調有關部門安排了她兒子的就業問題。去年春天種地時,她家水泵被人偷走了,村里及時出錢為其買上了新水泵,這一切令她非常感動,在思想認識上有了根本轉變。現在,她把鎮黨委、政府干部看作是自己最貼心的人。車家河屯是九龍山上的一個小村,該村道路崎嶇不平,遇上雨天出村,就要趟水過河。因種種原因橋一直沒有修,村民意見很大。去年5月,汛期來臨之前,九龍鎮決定由鎮財政撥出4萬元專款,在汛期前架起兩座橋。高興的村民聯名致信膠州市委,感謝黨委、政府為他們架起的“連心橋”,并自發修筑了2000多米長的路面。(本報記者梁學勇本報通訊員趙法文劉京明)
|